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瓜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瓜疽

黃瓜疽,又稱黃瓜癰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之一類,多發於後背脊骨兩側。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四記載此症,以其形狀若黃瓜,色黃而腫硬,故得名。

病因病機
黃瓜疽多因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。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因七情鬱結、飲食不節,致使經絡阻塞,氣血運行不暢,熱毒聚於肌腠,久而化腐成膿,發為癰疽。其病位多在太陽經督脈所過之處,與臟腑功能失調,尤以肺、脾、肝三臟關係密切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紅腫熱痛,形如瓜狀,堅硬而根盤緊束,色偏黃赤,漸而腫勢擴散,頂端軟化,膿成後潰破流黃稠膿液。可伴隨發熱口渴煩躁等全身症狀,若熱毒內陷,則見神昏譫語等重症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熾盛證:局部紅腫劇痛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2. 氣血瘀滯證:腫硬明顯,痛如錐刺,色暗紅,舌紫暗,脈弦澀。
  3. 正虛毒戀證:潰後膿稀,瘡口難斂,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初起未潰:宜清熱解毒活血散結,可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外敷金黃散以消腫止痛。
  • 膿成將潰:治以托毒透膿,選用透膿散,輔以針刺排膿。
  • 潰後調治:若氣血虧虛,予八珍湯補益氣血;餘毒未清者,佐以五味消毒飲清解餘熱。

外治之法

  • 灸法:早期可於患處隔蒜灸,以行氣活血、拔毒外出。
  • 藥線引流:膿成後以藥線蘸九一丹插入瘡口,化腐提膿。

黃瓜疽之辨治,須察其陰陽虛實,結合經絡所屬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亦強調,癰疽之發,當分順逆,順者易治,逆者難療,故早期辨證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