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鼓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鼓疔

黃鼓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二,屬疔瘡之一類。其發病多因脾經鬱熱,毒火內熾,外發肌膚所致。好發於口角、腮頰、顴骨及眼胞等處,初起可見黃色水泡,形如鼓脹,表面光亮明潤,四周繞以紅暈,伴隨麻癢交替之感。若毒邪深入,則症見噁心嘔吐、肢體麻木疼痛,甚則寒熱往來、煩渴乾嘔,此乃火毒壅盛,內擾脾胃之象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黃鼓疔之成,多與脾經濕熱有關。脾主肌肉,開竅於口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情志鬱結,導致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鬱久化火,火毒蘊結肌腠,外發為疔。其病位雖在表,然病根實連於脾,故重症可見脾胃升降失常之候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初起階段:患處生黃泡,根盤緊束,色澤鮮明,周圍紅腫,觸之麻癢,此為毒邪初聚之象。
  • 進展期:若未及時消散,毒勢蔓延,則紅腫擴散,疼痛加劇,並伴隨身熱、口渴、脈數等熱象。
  • 重症階段:毒火內攻,可現憎寒壯熱、嘔逆煩躁,甚則神昏譫語,此屬「疔毒走黃」之危候,需急治防變。
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清熱解毒、涼血瀉脾為主,參照疔瘡通治之法。

  • 內治:可選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,以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瀉火解毒,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清熱消癰。若兼見脾胃濕熱,可佐以甘露消毒丹化濕泄濁。
  • 外治:初起宜用金黃散玉露散調敷,以清熱箍毒;若膿成未潰,可施刀針排膿,外貼太乙膏拔毒生肌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疔瘡皆由火毒生,其形不一,其色有黃、白、紅、紫之異。」黃鼓疔屬其中以色澤命名者,強調其與脾經相應,治療需注重瀉火與護脾並行。

此症雖屬外瘍,然其病機涉及臟腑,臨證須辨明標本,不可單執外治而忽視內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