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鼓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黃鼓疔,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多生口角、腮、顴、眼胞等處。初起黃泡,光亮明潤,四畔紅色纏繞,麻癢感間作,重則噁心嘔吐,肢体木痛、寒熱交作,煩渴乾噦,此屬脾經毒火而發。治療同疔瘡。
黃鼓疔,又名黃泡疔,是一種發生於口角、腮、顴、眼胞等處的疔瘡。其特點是初起時,患處會出現一個黃色的水泡,水泡周圍有紅色的炎症,並伴有麻癢感。如果病情嚴重,患者還會出現噁心嘔吐、肢体木痛、寒熱交作、煩渴乾噦等症狀。
黃鼓疔的病因主要與脾經毒火有關。脾經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化生痰濕,痰濕蘊結於脾經,則可導致脾經毒火上炎,從而引發黃鼓疔。
黃鼓疔的治療方法,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可用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等中藥治療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拔罐、刺絡等外治方法治療。
黃鼓疔的預防方法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,飲食要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,勤換衣服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- 若出現黃鼓疔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黃鼓疔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疔瘡,其發病原因複雜,治療方法也比較多樣。患者在治療時,一定要遵醫囑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