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鼓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黃鼓疔

黃鼓疔,又稱為黃泡疔,是一種疔瘡。主要發生在口角、腮、顴、眼胞等部位。初期會出現黃色的水泡,水泡周圍有紅色的炎症,並伴有麻癢感。嚴重的病例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、肢體麻木疼痛、寒熱交替、煩渴乾噦等症狀。

病因與機制: 黃鼓疔與脾經毒火有關。脾經主要負責運化水濕,若脾虛運化功能受損,水濕就會停滯積聚,形成痰濕,然後痰濕阻塞脾經,最終導致脾經毒火上炎,引發黃鼓疔的發生。

治療方法: 黃鼓疔的治療主要針對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。常用的中藥治療方法包括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。此外,還可以結合針灸、拔罐、刺絡等外治方法治療。

預防方法:

  1. 飲食保健: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,飲食宜清淡,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。
  2. 個人衛生: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,勤洗手,勤換衣服。
  3. 增強免疫力:通過適當的運動、飲食調節等方式,增強身體的免疫力。
  4. 及早就醫:如果出現黃鼓疔的症狀,應儘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
黃鼓疔是一種常見的疔瘡,其發病原因複雜,治療方法多樣。在治療過程中,患者應該遵從醫生的建議,避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