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丁

1. 五丁之一
黃丁為中醫外科「五丁」病症之一,首載於《華氏中藏經》。其病發於唇齦邊緣,患處色黃,內含黃水,屬火毒熾盛、上炎於唇所致。臨床表現包括:

  • 局部症狀:唇齦處生瘡,色黃而腫,潰破後流黃水。
  • 全身症狀:多食易吐、手足麻木、涎液分泌過多、腹脹煩悶、嗜睡或失眠。若神昏不寐,則為危候,預後不良。
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致脾胃積熱,火毒循經上攻唇齦而成。

治法
清熱解毒、瀉火消腫為主,方選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加減。若熱毒壅盛,可佐以黃連、黃芩等苦寒瀉火之品;若兼見氣滯腹脹,可加陳皮、厚朴行氣化滯。

相關條目
黃丁與唇疔相似,均屬唇部瘡瘍,然唇疔泛指唇部癰疽,而黃丁特指色黃、伴隨特定全身症狀者。

2. 脾疔之別名
《外科啟玄》卷三載,黃丁亦稱脾疔,因脾主唇,其病多與脾胃熱毒相關。脾疔特徵為:

  • 病位:生於口唇四周或頰黏膜。
  • 病機:脾經濕熱鬱火,外發為疔。
  • 治法:除清熱解毒外,需兼顧健脾化濕,可選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、甘草)加減。

總結
黃丁一詞於中醫文獻中有二義,一為五丁之特定類型,二為脾疔別稱,二者均與脾胃火毒上炎密切相關,治療需辨明病機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