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耳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黃耳傷寒
黃耳傷寒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第八章,屬外感熱病範疇。其病因多由風溫時毒侵襲少陽經,復感暴寒,引動伏邪,致太少兩陽合病。此病以「兩耳發黃」為典型特徵,故據形定名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溫時毒為陽熱之邪,先犯少陽,少陽主樞,邪鬱化熱;復感寒邪,外寒束表,內熱不得透達,邪熱壅滯少陽經絡。
- 經氣不利: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耳,邪熱上攻,燔灼耳竅,氣血瘀滯,故見耳殼黃腫,甚則疼痛。
- 熱毒內陷:若邪勢熾盛,可內傳營血,擾及心神,或上攻頭目,引發顱內病變,類似西醫所述「耳源性顱內感染」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雙耳猝然發黃、腫脹,或伴耳痛、耳鳴。
- 兼症:寒熱往來(少陽證)、頭痛項強、口苦咽乾、心煩喜嘔,甚則神昏譫語(熱陷心包)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或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主方加減:
- 荊防敗毒散(《攝生眾妙方》)加減,疏風散寒、透表清熱。
- 基礎方: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茯苓、桔梗、甘草。
- 加減:熱盛加黃芩、梔子;耳腫甚加蒲公英、夏枯草;神昏加菖蒲、鬱金。
- 荊防敗毒散(《攝生眾妙方》)加減,疏風散寒、透表清熱。
- 辨證論治:
- 少陽鬱熱證:以小柴胡湯(《傷寒論》)為主,和解少陽。
- 熱毒熾盛證:用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清熱解毒,消腫利咽。
- 熱入心包證:選清營湯(《溫病條辨》)或安宮牛黃丸(《溫病條辨》)清心開竅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黃耳傷寒」之病機與症狀,近似於西醫「耳源性顱內併發症」,如化膿性中耳炎引發之腦膜炎、腦膿腫等。然中醫治療著重於透邪外達、調和氣機,與西醫抗感染、手術引流之法互為補充。
此病臨床雖較罕見,然因熱毒易內陷,辨證須分表裡淺深,用藥宜及時峻猛,以防傳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