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耳類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耳類傷寒

黃耳類傷寒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三。此症因風邪侵襲腎經,循經上擾耳竅所致。初起耳中策策作痛,若失治誤治,則邪毒深入,化熱生風,症見惡寒發熱、脊強背直、項背拘急如痙攣之狀,其形似傷寒,然非外感六淫所致,故稱「黃耳傷寒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腎開竅於耳,足少陰腎經絡於耳周。若正氣不足,風熱或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腎經,循經上攻耳竅,初則耳痛,繼而邪鬱化熱,熱毒熾盛,內傳營血,擾動肝風,故見發熱、項強,甚則神昏痙厥。此病與現代醫學「耳源性顱內感染」相類,多因中耳炎等耳疾未及時治療,邪毒內陷所致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初期(風邪犯耳)

    • 主症:耳內疼痛,如針刺感,或伴耳鳴,微惡風寒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通絡,解毒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 小續命湯 加減,去附子之辛熱,加殭蠶、天麻以熄風通絡,羌活、獨活祛風勝濕。
  2. 中期(熱毒熾盛)

    • 主症:高熱不退,耳痛劇烈,頸項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,口渴煩躁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熄風。
    • 方藥:繼用 荊防敗毒散 加減,佐細辛、白芷散風通竅,黃芩、赤芍清熱涼血,紫荊皮解毒消腫,蟬蛻疏風透邪。
  3. 後期(陰傷風動)

    • 主症:熱退後陰津耗傷,肢體拘急,口乾舌燥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養液,柔肝熄風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 大定風珠三甲復脈湯 加減,滋陰潛陽。

相關古籍論述
《瘍醫大全》強調此症「不可作正傷寒治」,因非太陽表證,而屬腎經風毒上攻,故治療需注重祛風通絡、清解熱毒。若誤用辛溫發汗,恐助熱生風,加重病情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此症類似耳源性腦膜炎或顱內膿腫,中醫從「風毒內陷」論治,強調早期截斷病勢,防止邪陷心包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靈活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