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能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不能食

證名,指食慾減退,甚則無法進食之症。首見於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,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所致,然亦有因實邪阻滯或情志失調而發者。中醫辨治需分虛實,虛者以補益為主,實者兼以祛邪,以下詳述其病因病機及治法方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受納運化。若脾胃氣虛,則納穀無力,運化遲滯,症見食少倦怠、脘腹痞滿,甚則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。
  2. 實邪阻滯
    • 積滯:飲食不節,宿食停滯,阻礙氣機,症見脘脹拒按、嗳腐吞酸。
    • 濕熱:濕濁或熱邪蘊結中焦,氣機不暢,症見口苦黏膩、舌苔黃膩。
    • 寒痰濕飲:陰寒內盛,痰濕停聚,症見泛吐清水、畏寒喜暖。
  3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氣犯胃,胃失和降,症見脅脹嗳氣、食慾不振。
  4. 病後胃弱:熱病或久病耗傷胃陰,胃失濡潤,症見口乾舌燥、知飢不納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脾胃氣虛

    • 主症:食少乏味,倦怠乏力,大便溏薄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脾胃。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。
  2. 積滯內停

    • 主症:脘腹脹滿,嗳氣酸腐,舌苔厚膩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佐以健脾。
    • 方藥:異功散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)合香砂枳朮丸(木香、砂仁、枳實、白朮)。
  3. 濕熱中阻

    • 主症:脘悶納呆,口苦黏膩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宣暢氣機。
    • 方藥:枇杷葉、蘇子、杏仁、黃芩、降香、土栝樓皮等宣肺化濕。
  4. 肝胃不和

    • 主症:脅肋脹痛,噯氣頻作,情緒波動時加重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和胃。
    • 方藥:育氣丸(香附、木香、砂仁等)或異功散加木香、沉香。
  5. 胃陰不足

    • 主症:口乾舌燥,飢不欲食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養胃陰。
    • 方藥:鮮生地、竹葉心、金銀花、火麻仁、麥門冬、生知母等甘涼濡潤。
  6. 脾胃虛寒

    • 主症:食後不化,畏寒肢冷,大便稀溏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健脾。
    • 方藥:蒼朮丸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或理中湯加減。

其他治法

  • 病後調養:若熱病初癒,胃氣未復,可用茯神、棗仁、川石斛、知母、鮮蓮子、鮮省頭草等清補和胃。
  • 絡虛風動:若見食少浮腫、驚跳不安,宜人參、檀香泥、新會皮、炒荷葉蒂、炒粳米等調和營衛。

總結,「不能食」一證,虛實夾雜,臨床須細辨病因,或補或消,或溫或清,總以恢復脾胃升降為要。歷代醫家對此論述甚詳,如李東垣重脾胃陽氣,葉天士擅養胃陰,皆可為臨證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