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能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不能食,又稱食不下,是指食慾減退,甚至不進飲食的症狀。這個名詞出自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。

不能食通常是脾胃虛弱的疾病。治療時應該補益脾胃,建議使用補中益氣湯。脾胃中可能有積滯、實火、寒痰或濕飲,但元氣仍未衰退,而邪氣卻很嚴重,可以稍微使用消導劑,但仍以補益為主。可以考慮使用異功散、香砂枳術丸。如果伴有抑鬱的情緒,建議使用育氣丸;如果有氣滯的情況,可以使用異功散加木香、沉香;如果上焦有濕熱阻滯氣機的情況,建議使用枇杷葉、蘇子、杏仁、黃芩、降香和土栝樓皮;如果胃損受,造成惡心、消化不良以及浮腫等現象,可以使用人參、檀香泥、新會皮、炒荷葉蒂和炒粳米;如果心火上炎、胃液不足,導致不覺飢餓和食慾不振,可能伴有假寐和驚跳,建議調節使用鮮生地、竹葉心、金銀花、火麻仁、麥門冬和生知母;如果脾胃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且胸膈悶悶、腹脅脹脹、食量減少且嗜睡,口中無味,可以使用消谷丸;如果腹部陰冷,無法進食,食物容易不消化,瘦弱生病,建議使用蒼術丸;如果疾病已經痊癒,但胃氣未恢復,感覺饑餓但食慾不振,建議調養使用茯神、棗仁、川石斛、知母、鮮蓮子和鮮省頭草。

以下為原古籍文獻:

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:

“熱病,其始也,必先傷食,食傷則胃氣弱,胃氣弱則生飧泄,飧泄則胃氣益弱,胃氣益弱則飧泄益甚,飧泄益甚則胃氣益傷,胃氣既傷則不能食,不能食則必死。”

《金匱要略·食不下篇》:

“食不下者,有積滯,有實火,有寒痰,有濕飲,有元氣未衰,邪氣方甚者,可稍用消導,而仍以補益為主,宜異功散、香砂枳術丸。其有挾鬱者開之,宜育氣丸;動氣者平之,宜異功散加木香、沉香;上焦濕熱阻氣者開提之,宜枇杷葉、蘇子、杏仁、黃芩、降香、土栝樓皮;胃傷惡食,絡虛風動浮腫者和解之,宜人參、檀香泥、新會皮、炒荷葉蒂、炒粳米;心營熱入,胃汁全虧,不飢不食,假寐驚跳者調攝之,宜鮮生地、竹葉心、金銀花、火麻仁、麥門冬、生知母;脾胃虛不能消化水谷,胸膈痞悶,腹脅膨脹,連年累月,食減嗜臥,口無味者通快之,宜消谷丸;腹中虛冷,不能食,食輒不消,羸弱生病者溫暖之,宜蒼術丸;時病後,胃氣未和,知飢不納者調養之,宜茯神、棗仁、川石斛、知母、鮮蓮子、鮮省頭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