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帝與中醫淵源考述

黃帝,姬姓,號軒轅氏、有熊氏,上古傳說中中原各族之共主,少典之子。其時代被視為華夏文明之肇始,舉凡兵器、舟車、文字、音律、醫藥等技藝,皆傳為黃帝所創制。於中醫領域,黃帝更被尊為「醫藥始祖」,後世經典如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等,雖為託名之作,然其內容奠定中醫理論根基,足見黃帝於醫道之象徵地位。

黃帝與中醫經典

《黃帝內經》為現存最古之中醫理論典籍,分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二部,系統闡述陰陽五行、藏象經絡、病因病機等學說。其以黃帝與岐伯、伯高、雷公等臣子問答形式,探討養生、診療與針灸之道,故中醫亦別稱「岐黃之術」。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則聚焦脈學、針法及臟腑生理,補《內經》之未備,二者共構中醫理論體系核心。

黃帝臣屬與醫術傳承

相傳黃帝與諸臣共論醫道,其中:

  • 岐伯:主司醫藥,擅長養生與針灸,《內經》多載其與黃帝對話,後世尊為「天師」。
  • 伯高:精於解剖與經脈,詳述人體骨度、營衛之氣運行。
  • 少俞:專研臟腑病理與五行生剋,影響後世辨證體系。
    此等傳承凸顯黃帝時代「君臣共創」之學術模式,亦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、「整體辨治」之思想源流。

黃帝學說對中醫之影響

  1. 陰陽五行框架
    《內經》以黃帝之名,確立陰陽平衡為健康之本,五行(木火土金水)對應五臟、五季、五氣等,成為診療之綱領。
  2. 經絡針灸體系
    黃帝與岐伯論針,發展出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之說,奠定針灸取穴與補瀉手法之理論基礎。
  3. 養生思想
    提倡「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」,強調順應四時、調攝情志,為後世「治未病」理念之濫觴。

文化象徵與醫學崇奉

歷代醫家皆以「黃帝」為醫道正統,如唐代王冰注《素問》、明代張景岳著《類經》,均引黃帝之言以證醫理。此託古傳統,非僅尊古溯源,更賦予中醫「聖王創制」之文化合法性,使醫術與天道相繫。

黃帝之名,實已超越歷史人物,成為中醫理論與實踐之精神符號。其託名典籍所載智慧,至今仍為中醫學術與臨床之圭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