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疸二十八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疸二十八候詳述

黃疸二十八候乃中醫對黃病證候系統分類之重要理論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。此分類將黃疸相關證候細分為二十八種,體現中醫對黃病辨證之精微。以下詳述各候要義:

主要黃疸證候

  1. 黃疸候:泛指以身黃、目黃、小便黃為主症之基本證候,多因濕熱蘊結或寒濕阻遏所致。
  2. 急黃候:發病急驟,黃色迅速加深,伴高熱煩渴,甚則神昏譫語,屬熱毒熾盛之危重證候。
  3. 黃汗候:汗出色黃染衣,多因濕熱鬱蒸肌表所致,《金匱要略》有「黃汗之為病,身體腫,發熱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黃如柏汁」之記載。
  4. 犯黃候:指黃疸因外感而發或加重者,強調外邪引動內濕之病機。

特殊類型黃疸

  1. 勞黃候:因勞倦過度所致黃疸,多兼氣短乏力,屬虛黃範疇。
  2. 腦黃候:黃疸兼見神志異常,如《聖惠方》云「腦黃者,由熱邪上攻於腦,故令身體發黃,頭痛眉疼」。
  3. 陰黃候:黃色晦暗如煙熏,屬寒濕證,與陽黃之鮮明如橘色相對。
  4. 內黃候:強調病位在內,與外感黃疸相對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所致。

併發證候

  1. 因黃發血候:黃疸兼見出血症狀,如衄血、吐血等,屬熱迫血妄行。
  2. 因黃發痢候:黃疸併發下痢,濕熱下注大腸所致。
  3. 因黃發痔候:黃疸誘發痔疾或使原有痔疾加重,乃濕熱下注肛腸之變證。
  4. 因黃發癖候:黃疸日久導致腹內結塊,屬氣滯血瘀之證。

五疸系統

  1. 酒疸候:因酒毒傷肝所致,《金匱要略》謂「心中懊憹而熱,不能食,時欲吐,名曰酒疸」。
  2. 谷疸候:因飲食不節所致,症見食即頭眩、脘腹脹滿。
  3. 女勞疸候:因房勞過度傷腎所致,黃兼額黑,《金匱》云「額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熱,薄暮即發」。
  4. 黑疸候:黃疸轉歸之危重階段,膚色青黑,多屬瘀血內結。

其他特殊證候

  1. 風黃候:黃疸兼風邪表證,如惡風、身癢等。
  2. 濕疸候:濕邪偏重之黃疸,身重困倦明顯。
  3. 九疸候:泛指多種黃疸之合稱,具體所指歷代醫家略有差異。
  4. 胞疸候:病位偏於下焦,與膀胱濕熱相關。
  5. 五色黃候:黃疸呈現多種色澤變化,對應不同病機。
  6. 癖黃候:黃疸與腹內積塊並見,屬氣血水互結。
  7. 噤黃候:黃疸兼見口噤不語,屬熱毒攻心之危候。
  8. 行黃候:黃疸病情遊走變化不定者。
  9. 風黃疸候:風與濕熱合邪所致黃疸。
  10. 因黃發病後小便澀兼石淋候:黃疸併發淋證,小便澀痛或有砂石。
  11. 因黃發吐候:黃疸引發嘔吐,屬胃氣上逆。
  12. 胞疸候:另本作「胞黃」,指黃疸病及胞宮或膀胱者。

此二十八候系統,體現中醫對黃疸病機之深刻認識,涵蓋外感內傷、臟腑經絡、氣血津液等多層面病理變化,為臨床辨證提供精細框架。各候之間並非截然分離,臨證常見相互兼夾轉化,醫者當靈活辨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