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疸

黃疸,又稱「黃癉」,為中醫病證名,以目黃、膚黃、小便黃為主要特徵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言:「溺黃赤安臥者,黃疸。」又云:「目黃者曰黃疸。」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亦載:「身痛而色微黃,齒垢黃,爪甲上黃,黃疸也。」此證多因瘀熱與濕相搏,不得洩越,或寒濕內結,久鬱不解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黃疸之發病與濕邪密切相關,濕熱或寒濕內蘊,阻滯氣機,影響肝膽疏泄功能,致使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而發黃。其病位主要在脾、胃、肝、膽,與三焦氣化失司亦有聯繫。

分類與證型

黃疸可分為「陽黃」與「陰黃」兩大類,二者病因、病性及臨床表現各異:

  1. 陽黃

    • 病因:濕熱蘊結,熏蒸肝膽。
    • 證候:身目俱黃,色澤鮮明如橘子色,發熱口渴,小便短赤,脘腹脹滿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    • 常見證型
      • 熱重於濕:黃色鮮明,高熱煩渴,便秘。
      • 濕重於熱:黃色稍暗,身熱不揚,頭身困重,胸悶嘔惡。
  2. 陰黃

    • 病因:寒濕內阻,脾陽不振,膽液外溢。
    • 證候:黃疸晦暗如煙熏,神疲畏寒,脘悶腹脹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    • 常見證型
      • 寒濕困脾:黃疸色暗,納呆便溏,四肢不溫。
      • 脾虛血虧:黃疸淡而不澤,心悸氣短,乏力。

其他分類

歷代醫家對黃疸尚有更細緻的區分,如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五疸」(穀疸、酒疸、女勞疸、黑疸、黃汗),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黃疸二十八候」,《聖濟總錄》則列「三十六黃」,皆為臨床辨證之參考。

相關現代醫學認識

中醫所述之黃疸,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肝細胞損傷(如肝炎、肝硬化)、膽道阻塞(如膽石症、膽管腫瘤)及溶血性黃疸等疾病。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病機,強調濕、熱、寒、瘀等病理因素之交互影響,治療上亦據證型不同而施以清熱利濕、溫化寒濕、疏肝健脾等法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  • 陽黃:清熱利濕退黃,常用茵陳蒿湯、梔子柏皮湯等方。
  • 陰黃:溫中化濕健脾,選用茵陳朮附湯、六君子湯加減。
  • 兼夾證:若見瘀血阻絡,可配合活血化瘀;若脾虛明顯,則佐以益氣健脾。

黃疸之辨證,須察其色澤明暗、兼症寒熱及舌脈變化,以明病性之陰陽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