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癉

黃癉,又稱黃疸,為中醫病證名,指以目黃、身黃、小便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。其名首見於《內經》,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云:「民病寒熱,嗌乾黃癉,鼽衄飲發。」此病多因濕熱、寒濕或瘀血內阻,導致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黃癉之成因與濕邪關係密切,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濕熱蘊結: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。濕熱交蒸,燻灼肝膽,迫使膽汁外溢,發為陽黃。
  2. 寒濕阻遏:素體脾陽不足,或久病傷陽,寒濕內生,困阻中焦,膽液被阻,溢於肌膚,發為陰黃。
  3. 瘀血內阻:久病入絡,或氣滯血瘀,阻礙膽道,膽汁疏泄失常,亦可引發黃癉。

臨床表現

黃癉主要分為陽黃與陰黃兩類:

  • 陽黃:黃色鮮明如橘,伴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之象。
  • 陰黃:黃色晦暗如煙燻,伴畏寒、脘悶、便溏、舌淡苔白膩等寒濕之徵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黃癉,首重辨明陰陽虛實:

  1. 陽黃
    • 熱重於濕:清熱為主,佐以化濕,方用茵陳蒿湯加減。
    • 濕重於熱:化濕為主,佐以清熱,方用茵陳五苓散加減。
  2. 陰黃
    • 溫化寒濕,健脾和胃,方用茵陳朮附湯加減。
  3. 急黃(黃癉重症,多因熱毒熾盛)
    • 清熱解毒,涼血開竅,方用犀角散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內經》外,歷代醫家對黃癉多有闡發。如《金匱要略》專列「黃癉病」篇,提出「諸病黃家,但利其小便」之治則,強調通利小便以祛濕退黃。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:「黃癉之病,多由濕熱,然亦有寒濕者,不可不辨。」

黃癉一證,涉及肝、膽、脾、胃等多臟腑功能失調,臨證需細審病因,辨證施治,方能取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