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黃帶
病證名,出自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,亦稱「帶下黃候」。指女性陰道分泌淡黃色、質地黏稠的液體,嚴重時色澤深如茶汁,或伴有穢臭氣味。此症屬中醫「帶下病」範疇,多與濕熱下注、任帶二脈失調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濕盛,鬱久化熱:
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水濕內停,久則鬱而化熱,濕熱下注於任帶二脈,遂致黃帶。 - 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:
過食膏粱厚味(如肥甘辛辣之品),易釀生濕熱,濕熱流注下焦,損傷任帶,發為黃帶。 - 肝鬱化火,脾濕下注:
情志不暢致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肝火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,濕熱相搏,下注成帶。
臨床表現
- 帶下色黃,質稠黏膩,量多。
- 嚴重者帶色深黃如茶汁,或夾雜血絲,氣味腥臭。
- 或伴陰部瘙癢、小便短赤、口苦咽乾等濕熱徵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則:清熱利濕,固攝任帶。
主方:
- 易黃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:
由山藥、芡實、黃柏、車前子、白果組成,功專健脾祛濕、清熱止帶,為治療黃帶之代表方。 - 若濕熱偏盛,可酌加龍膽草、梔子以清肝瀉火;若兼陰癢,可配合苦參、蛇床子外洗。
證型辨析
黃帶需與其他帶下證鑑別:
- 白帶:色白質稀,多屬脾虛或寒濕。
- 赤帶:帶中夾血,多因肝經鬱熱或陰虛血熱。
- 青帶:帶下青綠,屬肝經濕熱下注。
黃帶之關鍵在於濕熱蘊結,治療首重分清濕熱之來源,或健脾、或疏肝、或清利,並佐以固攝任帶之品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