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黃腸
在中醫理論中,「黃腸」為胃之別稱,源自五行學說與臟腑配屬關係。胃屬土,對應五色之黃,故稱「黃腸」。《難經·三十五難》明確記載:「胃者謂黃腸」,與小腸(赤腸)、大腸(白腸)、膽(青腸)、膀胱(黑腸)並列,合稱「五腸」,體現中醫以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、五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歸類臟腑的特性。
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其氣以降為順,與脾相表裏,共司運化。胃氣強弱直接影響氣血生化,故《內經》云:「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」胃之五行屬土,居中焦,為後天之本,其色黃既對應脾胃土行,亦象徵穀物成熟之色,強調胃與消化吸收的密切關聯。
此外,中醫臟象學說中,胃與「黃腸」之名亦反映其形態與功能特點。胃體蜿蜒如腸,而「腸」字廣義可泛指管狀消化器官。此稱呼不僅彰顯胃於消化系統的核心地位,更突顯中醫以取象比類之法,將生理功能與自然哲學相結合的獨特視角。
在臨床辨證上,胃病常現黃色相關徵象,如舌苔黃膩、面色萎黃等,進一步呼應「黃腸」之稱。胃熱熾盛可見黃燥苔,胃氣虛弱則見淡黃無華,皆為診斷之要點。此類觀察亦深化「黃腸」於中醫診斷學中的意涵。
綜言之,「黃腸」一詞承載中醫對胃之生理、病理及五行屬性的高度概括,為傳統理論中臟腑命名與分類的典型例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