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黃病,病名。由瘀熱宿食相搏所致身體面目皆變黃色的病證。
《太平聖惠方.黃病論》:「黃病者,一身盡疼發熱,面色洞黃,七八日後壯熱,口裡有血,當下之,如豬肝狀,其人小腹滿急。若其人眼睛澀疼,鼻骨痛,兩膊及項強,腰背急,即是患黃也。黃病多大便澀,但令得小便快,即不慮死。不令大便多澀,澀即心脹不安。」
黃病的臨床表現為身體面目皆變黃,小便短赤,大便秘結,口渴喜飲,心煩不安,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黃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瘀熱宿食相搏。瘀熱是黃病的主要病理因素,宿食是黃病的發病基礎。瘀熱阻滯中焦,影響脾胃運化,導致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,聚而成痰,痰熱互結,阻遏氣機,使氣血運行不暢,津液不能輸布,從而出現面目身體發黃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秘結、口渴喜飲、心煩不安等症狀。
黃病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行氣化痰為主。可用茵陳蒿湯、大黃黃連瀉心湯、三黃瀉心湯等方藥治療。
黃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飲食宜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不熬夜,不抽菸喝酒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如果出現黃病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