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病

黃病是中醫學中對一類以身體面目發黃為主要特徵的疾病總稱,其病因病機與瘀熱宿食相搏有關。此病名最早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為中醫黃疸類疾病的重要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黃病的形成主要由於:

  1. 瘀熱內結:熱邪鬱久成瘀,與體內氣血相搏
  2. 宿食停滯: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食積化熱
  3. 濕熱蘊蒸:濕熱之邪鬱遏脾胃,熏蒸肝膽

三者相互搏結,導致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而發黃。

臨床表現

《太平聖惠方》記載黃病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全身症狀:一身盡疼發熱,七八日後壯熱
  • 面色改變:面色洞黃(明顯發黃)
  • 腹部症狀:小腹滿急,心下脹滿
  • 出血表現:口裡有血,大便如豬肝狀
  • 其他兼症:眼睛澀疼,鼻骨痛,兩膊及項強,腰背急

病理特點

黃病的關鍵病理特徵在於:

  1. 二便異常:多大便澀,小便不利
  2. 氣機鬱滯:瘀熱內阻導致氣血運行不暢
  3. 膽汁外溢:膽道受阻,膽汁不循常道

中醫認為「但令得小便快,即不慮死」,強調通利小便對本病預後的重要性。

分類與鑑別

黃病可細分為多種類型,各有特點:

  1. 急黃:發病急驟,黃色迅速加深,伴高熱神昏
  2. 陽黃:黃色鮮明如橘子色,屬熱證實證
  3. 陰黃:黃色晦暗如煙熏,屬寒證虛證
  4. 勞黃:因勞倦過度所致,多伴氣血不足之象

各型黃病在病因、病機、治療上均有差異,需仔細辨別。

治療原則

傳統中醫治療黃病著重:

  1. 通利二便:尤其重視利尿,使濕熱有出路
  2. 清熱化瘀:化解瘀熱相搏之病機
  3. 疏肝利膽:恢復膽汁正常排泄
  4. 健脾和胃:調理中焦,杜絕生濕化熱之源

治療需根據具體證型選擇相應方藥,如茵陳蒿湯、梔子柏皮湯等經典方劑常被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