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黃病,是一種由瘀熱宿食相搏所致的病證,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身體面目皆變黃,小便短赤,大便祕結,口渴喜飲,心煩不安,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
根據《太平聖惠方.黃病論》的描述,黃病患者常感到全身疼痛、發熱,面色呈現洞黃,七八天後會出現壯熱,並口腔出血,形狀類似豬肝,患者同時也會有小腹脹痛等症狀。若患者出現眼睛乾澀疼痛、鼻骨痛、雙臂頸部僵硬、腰背疼痛等症狀,也可能是黃病的徵兆。黃病通常伴隨大便乾燥,但尿液則較短且呈現赤色,若令患者尿液頻繁且通暢,則無危險。如果大便依然乾燥、口腔感到心悶不適,則可能出現心脹症狀。

黃病的病因主要是因為瘀熱宿食相互影響所致。其中,瘀熱是黃病的主要病理因素,而宿食則是黃病發展的基礎。瘀熱阻滯了中焦的運化功能,影響了脾胃的消化,因此使得水谷精微無法適當地產生氣血,並最終形成痰。痰瘀相結,阻滯了氣機的運行,使得氣血循環不順暢,津液無法有效地分佈,進而導致面目和身體呈現黃色,尿液變短且帶有赤色,大便乾燥,口渴喜飲,心神不安等症狀。

針對黃病的治療,主要是以清熱利濕、行氣化痰為主。可以使用茵陳蒿湯、大黃黃連瀉心湯、三黃瀉心湯等藥方進行治療。

而黃病的預防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攝取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
  2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不熬夜,避免抽菸喝酒。

  3. 適度運動,增強體質。

  4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問題並及時治療。

若出現黃病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