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黃崩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「五崩」之一,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:「問曰:五崩何等類?師曰:……黃崩者形如爛瓜……」指婦女陰道驟然或持續流出大量黃色液體,質地黏稠或稀薄,色澤如腐瓜,常伴隨異味。此病多因脾虛濕熱下注,或肝經鬱熱,濕毒蘊結任帶二脈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濕盛:飲食勞倦損傷脾氣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流注下焦,與熱相搏,化為濕熱,侵擾胞宮。
- 肝經濕熱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,夾濕下注,損傷任帶,致黃濁之液外溢。
- 濕毒內蘊:外感濕熱邪毒,或陰部不潔,濕毒乘虛侵入,腐蝕陰絡,發為黃崩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陰道流出黃色液體,量多如崩,質地或稠或稀,氣味腥臭。
- 兼症:小腹墜脹、腰骶痠痛、身重倦怠、口苦咽乾,或見小便短赤、帶下黃稠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治法與方藥
以健脾除濕、清熱固帶為主,分證論治:
- 脾虛濕熱:
- 治法:益氣健脾,清熱化濕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減(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人參、甘草),酌加蒼朮、黃柏、烏賊骨以燥濕止帶;若濕重加茯苓、薏苡仁。
- 肝經濕熱:
- 治法:疏肝清熱,利濕止崩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),佐以椿根皮、敗醬草解毒止帶。
- 濕毒蘊結:
- 治法:清熱解毒,利濕排膿。
- 方藥:五味消毒飲合四妙散(金銀花、蒲公英、黃柏、蒼朮、牛膝),可加赤芍、丹皮涼血化瘀。
古籍參考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帶下五色,各應五臟,黃屬脾,多因濕熱。」
- 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帶下病「俱是濕症」,治黃帶以易黃湯(山藥、芡實、黃柏、車前子、白果)為代表,專清任脈之濕熱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白崩」、「赤崩」等五崩證型區分:
- 白崩:分泌物色白清稀,多屬寒濕或氣虛不固。
- 赤崩:血色深紅或紫黑,多因熱傷衝任或瘀血內阻。
黃崩之治,重在辨濕熱虛實,調理脾肝,兼顧解毒,以復任帶約束之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