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柏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黃柏膏
黃柏膏為中醫傳統外用方劑,源自《閻氏小兒方論》,主要用於防治痘瘡疹毒上攻頭面,具清熱解毒、燥濕斂瘡之效。其組方簡潔,以黃柏、甘草、綠豆三味藥配伍,透過生油調製成膏,外塗患處,以阻痘毒蔓延。
組成與配伍
- 黃柏(30克)
性味苦寒,歸腎、膀胱經,善清下焦濕熱,瀉火解毒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載其「主五臟腸胃中結熱,黃疸,腸痔,止泄痢,女子漏下赤白,陰傷蝕瘡」。於此方中為君藥,以其苦寒之性直折火毒,兼能燥濕,防止痘瘡潰爛。 - 甘草(120克)
性甘平,歸心、肺、脾、胃經,具清熱解毒、緩急止痛之效,且能調和諸藥。《本草綱目》稱其「解小兒胎毒,驚癇,降火止痛」。此方重用甘草,既助黃柏清熱,又可緩解痘瘡灼痛,兼護膚生肌。 - 新綠豆(45克)
性甘寒,歸心、胃經,為清熱解毒之良藥。《開寶本草》言其「主丹毒煩熱,風疹,藥石發動,熱氣奔豚」。綠豆質輕,能透熱外出,與黃柏協同清解血分熱毒,尤適於痘疹熱盛之證。
製法與用法
將三藥研為細末,以生油(如麻油或茶油)調勻成膏狀。塗敷時自耳前延伸至眼眶周圍,厚敷一層,每日二至三次。生油性潤,能滋養皮膚,並助藥力滲透,形成保護屏障,阻隔外邪。
主治與機理
此方專治「痘瘡疹已出,防其上面」,即痘疹初發時,為避免熱毒上攻頭面,導致痘瘡密集或潰爛留痕。中醫認為,頭為諸陽之會,痘毒易循經上炎,而黃柏膏透過局部用藥,直接清泄頭面熱毒,配合甘草、綠豆涼血解毒,達到「截斷病勢」之效。
中醫理論依據
- 清熱解毒:黃柏、綠豆均屬寒涼之品,能清解血分熱毒,符合《溫病條辨》「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」之則。
- 燥濕護瘡:黃柏苦寒燥濕,可收斂瘡面滲液;甘草緩和刺激,促進瘡口修復。
- 外治透邪:中醫外治法強調「就近祛邪」,透過局部塗藥引邪外透,避免內傳。
此方體現中醫「既病防變」思想,尤重痘疹初期截斷病勢,對小兒體質稚陰稚陽、易感熱毒者尤為適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