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白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黃白紋

黃白紋為中醫診法術語,屬小兒指紋診察範疇,指小兒食指絡脈顯現黃白色或淡白無華之象。此徵多見於三歲以下幼童,因小兒脈部未定,醫者常以指紋浮沉、色澤、形態辨別病性與臟腑虛實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氣弱:中醫認為「脾主四肢肌肉」,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,未能上榮於指絡,故紋色淡白或黃白相兼。《醫學入門·察脈》指出,此象多因「傷脾」或「疳積」所致。脾虛者常伴面黃肌瘦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等症。
  2. 疳積成疾:小兒疳積屬慢性營養障礙,多因餵養不當或蟲積內擾,導致脾胃受損,氣血虧虛。指絡失養而呈黃白,甚則紋路纖細隱隱,此為《幼科發揮》所述「疳病纏綿,氣血兩耗」之候。
  3. 濕濁困脾:若指紋黃白而滯,兼見舌苔白膩,則屬濕邪阻滯中焦,脾陽不展,氣機不暢,致使絡脈色澤不榮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色澤深淺:淡白近於無華者,多屬氣血雙虛;黃白相間而濁滯者,常夾濕邪或食積。
  • 紋路形態:若黃白紋浮露淺表,病位較輕,多在氣分;沉隱不顯者,則病勢深入,或虛損較甚。
  • 兼症參合:需結合面色、舌象(如舌淡苔白)、脈象(如細弱)及二便狀況,綜合判斷脾虛或疳積之輕重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小兒指紋診法源於《幼幼新書》,以「風、氣、命」三關分候病位淺深。黃白紋若現於「風關」(食指第一節),病輕易治;若延至「命關」(第三節),則提示脾虛日久,需調補後天。此徵與西醫營養不良、慢性消化功能紊亂等病有部分交集,然中醫更重整體氣化失調之辨治。

黃白紋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望絡辨臟」的特色,亦反映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核心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察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