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內外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不內外因

在中醫病因學中,「不內外因」為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所提出的三類病因之一,與「內因」(七情內傷)、「外因」(六淫外感)並列。此類病因既非情志失調,亦非外感六淫,而是指因違背常理的生活行為或意外因素所導致的疾病根源,其特性雖獨立於內外因之外,實質上仍屬外來致病範疇。

不內外因的具體內涵

  1. 飲食勞傷

    • 飲食不節:過飢過飽、暴飲暴食,或偏嗜五味(如過食辛辣、生冷),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,引發痰濕、積滯等病證。
    • 叫呼傷氣:長期大聲言語、呼喊,耗損肺氣,甚則影響宗氣生成,常見氣短、聲嘶等症狀。
  2. 外傷與物理傷害

    • 金瘡踒折:刀劍利器所傷(金瘡)、跌打挫傷(踒折),直接損傷經絡氣血,局部見瘀腫疼痛,嚴重者可內傳臟腑。
    • 壓溺異傷:如重物壓軋、溺水窒息等意外,導致氣機閉阻或津血運行失常。
  3. 蟲獸所傷

    • 虎狼毒蟲:猛獸咬傷、毒蟲螫刺,除皮肉損傷外,毒素或疫癘之氣可能內攻,引發中毒或傳染性疾病。
  4. 其他異常因素

    • 疰忤附著:指接觸穢濁之氣或邪祟之說(如古人所謂「屍注」「鬼疰」),此類描述現多歸類於疫癘或精神情志異常。
    • 違逆常理的行為:如過度勞力、房事不節等,雖近於內因,但因屬人為可控之因,故亦歸於此類。

病機與中醫理論聯繫

不內外因致病,多直接影響形體或氣血運行,其病機特點包括:

  • 氣滯血瘀:外傷或壓迫導致局部經絡阻塞,如跌撲後瘀青腫痛。
  • 津液代謝失常:飲食不節生痰濕,或溺水傷肺,影響水液布散。
  • 正氣耗損:如過勞、叫呼傷氣,漸致脾肺氣虛。

此類病因雖屬「外來」,但中醫強調其與體質的互動性。例如,同為飲食不節,陽盛者易化熱,脾虛者易生濕,體現「因人而異」的辨證思想。

與現代醫學的對照

不內外因的概念,部分對應現代醫學的「物理性傷害」「飲食失調」或「意外事故」,但中醫更注重這些因素與整體氣血陰陽的關聯,而非僅視為孤立事件。例如,金瘡癒合後若殘留隱痛,中醫可能歸因於「餘瘀未清」或「氣血未復」,需以活血化瘀或補益法治療。

綜觀之,不內外因的界定,反映中醫對病因的多維度思考,既涵蓋具體可見的損傷,亦納入行為失調的影響,成為辨證論治中不可忽視的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