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皇甫謐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皇甫謐(215-282年),字士安,號玄晏先生,魏晉時期著名醫家、學者。本名靜,安定朝那(今甘肅平涼西北)人。幼年隨叔父遷居新安(今河南澠池一帶),少時不羈,遊蕩無度,後經叔母教誨,幡然悔悟,發奮苦讀。因家貧,常躬耕隴畝,攜經書而作,遂博通百家典籍,性情沉靜寡欲,以著述為終身志業。後罹患風痺之疾,仍手不釋卷,潛心鑽研醫術。
醫學成就
皇甫謐精研《黃帝內經》,尤重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(即《針經》)及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》三書,將其內容系統整理,刪繁去重,編撰成《針灸甲乙經》(全稱《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》)。此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,奠定針灸理論與臨床之基礎,其貢獻如下:
- 經絡理論體系化
書中詳述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之循行路線及生理功能,並結合臟腑學說,闡明經絡與氣血、疾病的關聯,為後世針灸辨證論治提供理論依據。 - 統一腧穴定位與名稱
整理歸納349個腧穴(含雙穴共670穴),釐定穴位名稱、位置及取穴方法,如「寸口取穴法」、「骨度分寸法」等,解決前代穴位混亂的問題。 - 針灸治療規範化
系統記載內、外、婦、兒等科疾病的針灸療法,強調「補瀉手法」與「得氣」的重要性,如「徐而疾則實,疾而徐則虛」等操作要領,影響後世《千金要方》、《針灸大成》等典籍。
其他著作與學術地位
除醫學外,皇甫謐亦長於史學與文學,著有《帝王世紀》(輯錄上古至漢魏帝王世系)、《高士傳》(記述隱逸之士)、《玄晏春秋》等。其治學嚴謹,融合儒道思想,晚年雖病軀纏身,仍堅持著述,體現「醫儒相通」的傳統。
《針灸甲乙經》不僅在唐代被列為太醫署教材,更東傳日本、朝鮮,成為東方針灸學的經典。皇甫謐以其融貫古今的學術視野,被尊為「針灸學之祖」,其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中醫理論與臨床的重要文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