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患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患門
定位與取穴
患門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醫學入門》。其定位主要有兩種說法:
- 繩量法:先以繩自足大趾端量至足跟,再延伸至膕橫紋,取得總長度後,將此繩一端置於鼻尖,沿頭部正中線(督脈)向後量至脊背,繩之末端作標記;再從此點向兩旁水平外開,距離等同鼻柱底至口角之長度(即「口寸」),即為患門穴。
- 椎體旁開法:據《針灸學》(江蘇中醫進修學校)記載,患門位於第五胸椎棘突(神道穴)旁開1.5寸處,與膀胱經心俞穴位置相近。
主治病證
患門為調理虛損之要穴,主治諸般虛勞證候:
- 五勞七傷:泛指因過勞、情志、房事等導致的臟腑氣血虧虛。
- 陰虛內熱:骨蒸潮熱、盜汗,多與肺腎陰虛相關。
- 脾胃虛弱:面黃肌瘦、飲食無味,屬中焦運化失常。
- 心肺疾患:咳嗽氣短、心痛胸悶,或胸背牽引作痛。
- 精關不固:遺精滑泄,責之腎氣不攝。
操作與應用
- 灸法:傳統以艾炷灸3-7壯,溫補臟腑陽氣,尤適於虛寒證。
- 針刺:可斜刺0.5-0.8寸,得氣後行補法,調和氣血。
中醫理論闡釋
患門位於背部,鄰近心俞及督脈,與「陽氣之海」督脈及膀胱經氣血輸注密切相關。其取穴法結合「骨度分寸」與「口寸」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此穴能調理心肺、補益脾腎,蓋因背部為陽,灸之可振奮陽氣,化解陰虛內熱之標,固本培元以治虛勞根本。
文獻考據
除《醫學入門》外,《針方六集》亦提及患門治「諸虛百損」,後世醫家多沿用於慢性虛損性疾病,配合膏肓、足三里等穴,共奏扶正祛邪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