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宦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宦者
病證名,指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之人,俗稱「太監」。此名詞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中《靈樞·五音五味》記載:「宦者,去其宗筋,傷其中脈,血瀉不復,皮膚內結,唇口不榮,故須不生。」說明宦者因閹割而導致生理結構與氣血運行產生變化,進而影響外在形貌與機能。
中醫理論對宦者的解析
- 宗筋損傷
「宗筋」在中醫理論中泛指外生殖器及相關經筋,尤其與肝經、衝脈關係密切。《素問·厥論》提到:「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。」閹割直接損傷宗筋,導致肝經氣血阻滯,衝脈受損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主司生殖機能,其損傷將影響全身氣血調和。 - 中脈受創
中醫所稱「中脈」,或指任脈、衝脈等與生殖相關的經絡。閹割手術不僅破壞局部組織,亦使經脈氣血運行受阻。《靈樞》指出「血瀉不復」,即因手術失血及經脈損傷,導致氣血難以恢復充盈狀態,長期可能形成虛損之證。 - 氣血失調與外象表現
由於氣血虧虛,宦者常見「皮膚內結」,即皮膚失去光澤、彈性減退;「唇口不榮」則反映脾氣虛弱,因脾主肌肉、其華在唇。此外,「須不生」是因鬍鬚生長依賴腎氣及衝脈滋養,閹割後腎精虧損,衝脈衰少,故毛髮不生。
宦者體質的中醫辨證
宦者因生殖機能喪失,其體質多呈現以下特點:
- 肝腎不足:宗筋屬肝,生殖機能歸腎,閹割後肝腎精血虧虛,可能出現眩暈、腰膝酸軟等症狀。
- 衝任虛損:衝脈、任脈主司生殖與第二性徵,損傷後易導致陰陽失調,甚或早衰。
- 氣滯血瘀:手術創傷可能使局部氣血瘀阻,長期或影響全身氣機升降。
古籍相關論述
除《靈樞》外,後世醫家亦對宦者體質有所探討。如明代《類經》註解《內經》時,進一步闡明宦者因去勢而致「天癸早竭」,即先天精氣提早衰竭,與常人衰老機制不同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,宦者調理當以養肝腎、益衝任為要,但未列具體方藥。
總結
宦者之證,從中醫角度視為一種特殊體質狀態,其成因與閹割直接相關,病理機轉涉及經絡損傷、氣血虧虛及臟腑功能失調。古籍記載雖簡,但已勾勒出此羣體在生理與病理上的獨特性,為後世研究中醫體質學提供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