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寐多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不寐多困
病證名,指失眠而伴有明顯困倦之症。此症常見於心神失養或膽氣不足,亦可因胃熱擾神所致。中醫認為,睡眠與心神、膽氣、脾胃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不同病因所致之不寐多困,其表現與治法亦有差異。
病因病機
-
心血不足
- 《幼科鐵鏡》提及:「睡中不聞人聲,忽醒而不寐者,此心血不足。」
- 心主血脈而藏神,心血虧虛則神失所養,故見失眠易醒,兼有面色蒼白、心悸健忘等症。
- 治法宜補血安神,方用人參安神丸(麥冬、人參、當歸、黃連、棗仁、生地、茯神)。
-
膽虛不寧
- 若「睡中稍聞人聲響動,即驚而不寐者,此膽虛之極。」
- 膽主決斷,膽氣虛則易驚恐不安,夜寐多夢易醒,伴見膽怯、猶豫不決等症。
- 治法宜益氣安膽,方用參竹湯(麥冬、人參、竹葉、甘草、半夏、小麥、粳米、陳皮、生薑)。
-
胃熱擾神
- 胃不和則臥不安,若飲食不節或脾胃積熱,可致臥寐不寧,兼見口乾口苦、脘腹脹滿等症。
- 治法宜清胃熱、和胃氣,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。
其他相關證型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擾動心神,症見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,治宜疏肝瀉火,方用丹梔逍遙散。
- 痰熱內擾:痰濕鬱久化熱,上擾心神,症見胸悶煩躁、寐淺易醒,治宜化痰清熱,方用溫膽湯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不寐多困之病機,總屬陰陽失調、神不守舍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,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,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。」故治療當調和陰陽,辨證施治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以使神安寐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