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緩則治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緩則治本

定義與內涵
「緩則治本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治則之一,與「急則治標」相對,強調在病情緩和、病勢不急時,應針對疾病的本質(即根本病因)進行調治。此原則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治病必求於本」的思想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核心精神。

適用時機

  1. 慢性疾病:如虛勞、內傷咳嗽、消渴等,病程長且無急性惡化時,需從調理臟腑氣血陰陽失衡入手。
  2. 急性病恢復期:如外感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或正氣耗傷,此時邪勢已衰,轉以扶正固本為主。
  3. 功能失調性疾病:如長期失眠、月經不調等,需追究肝鬱、脾虛、腎虧等根本病機。
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標」為疾病表象,「本」為致病根源。例如:

  • 肺癆咳嗽:標為咳喘痰血,本在肺腎陰虛,若僅用止咳化痰藥(如杏仁、紫菀)僅能暫緩症狀,須以滋陰潤肺(如百合固金湯)方能根治。
  • 陰虛發熱:午後潮熱、盜汗為標,本質是陰液虧損,需以六味地黃丸類方滋補腎陰,使陰平陽秘而熱自退。

經典案例

  1. 脾虛泄瀉:長期腹瀉若因脾陽不足,雖可暫用澀腸止瀉藥(如赤石脂),但根本需溫補脾陽(參苓白朮散加減)。
  2. 肝鬱脅痛:疏肝理氣(如柴胡疏肝散)可緩解脹痛,但若兼見口苦咽乾,需兼顧肝陰不足(一貫煎養陰柔肝)。

與其他治則的關係

  • 標本同治:若病情複雜(如氣虛感冒),可補氣(本)與解表(標)並行(參蘇飲)。
  • 治本防變:如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,透過調理脾胃防止肝病惡化,亦屬治本範疇。

臨床思維
「緩則治本」需結合四診,明確病機層次。例如水腫病,若屬腎陽虛衰(本),雖腫勢緩慢,仍須以溫腎利水(真武湯)為主,而非單純利尿(標)。此原則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治病求本」的深度辨證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