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緩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緩下

緩下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下法範疇,指以藥性較為和緩的瀉下藥物,通導腸腑積滯,使大便漸次通暢,而不致峻瀉傷正。此法適用於體質虛弱、年老氣血不足,或病勢輕緩之裡實證,需瀉下而不可峻攻者。

緩下之理法依據

中醫認為,六腑以通為用,腸道積滯可致氣機壅塞,化熱生燥,甚則耗傷津液。緩下之法,重在「通」而不在「攻」,其作用機理有三:

  1. 潤腸通便:以油脂豐富或質潤多汁之藥(如麻子仁、郁李仁)潤滑腸道,助燥屎下行。
  2. 輕導積滯:選用藥性平和之瀉下藥(如決明子、瓜蔞仁),緩解腸腑氣機鬱滯。
  3. 調和氣血:配伍理氣藥(如枳實、厚朴)或養血藥(如當歸),兼顧正氣,避免攻伐太過。

常用方藥舉隅

  1. 麻子仁丸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麻子仁、芍藥、枳實、大黃、厚朴、杏仁。
    • 主治:腸胃燥熱之便秘,症見大便乾結、小便頻數。
    • 方義:以大黃、枳實、厚朴(小承氣湯)輕瀉熱結,麻子仁、杏仁潤腸,芍藥養陰,共奏潤下之功。
  2. 五仁丸(《世醫得效方》)

    • 組成:桃仁、杏仁、柏子仁、松子仁、郁李仁。
    • 主治:津枯腸燥之便秘,尤適於年老體弱或產後血虛者。
    • 方義:集五種仁類藥物,富含油脂,潤燥滑腸而不傷正氣。

緩下與峻下之別

  • 峻下:以大黃、芒硝等為主(如大承氣湯),藥力迅猛,適用於陽明腑實重證,見腹滿痛、潮熱譫語等。
  • 緩下:藥力舒緩,以「潤」「導」為核心,適用於慢性便秘、虛性夾實證,或需長期調理者。

臨床應用要點

緩下法雖較平和,仍需辨證施治。若屬陰寒內結之冷秘,宜配溫陽藥(如肉蓯蓉);氣虛推動無力者,可加黃耆、白朮以益氣運脾。此外,飲食調攝亦為輔助,如適量食用蜂蜜、黑芝麻等甘潤之品,助藥力發揮。

緩下之法,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之治則,於通腑之際,兼顧臟腑機能,達到「去菀陳莝」而正氣不傷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