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緩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緩脈

緩脈,中醫脈象名。一息四至,來去怠緩。或脈來和緩均勻,從容不迫,是有神之脈。為平脈;若脈來弛緩鬆懈為病脈,多見於濕證或脾胃虛弱。《脈訣匯辨》:「緩為胃氣,不止於病,取其兼見,方可斷證。浮緩傷風,沉緩寒濕,緩大風虛,緩細濕痹,緩澀脾薄,緩弱氣虛。」

緩脈的臨床表現:

  • 脈象緩慢,來去遲緩,如流水行地。
  • 脈搏跳動幅度小,力量弱。
  • 脈象沉細無力。
  • 脈象不規則,時快時慢。

緩脈的病因:

  • 脾胃虛弱:脾胃是人體的消化系統,主要負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。如果脾胃虛弱,就會導致消化功能下降,出現食欲不振、腹脹、腹瀉等症狀。
  • 濕邪困脾:濕邪是一種陰寒之邪,如果濕邪侵犯脾臟,就會導致脾臟功能受損,出現食欲不振、腹脹、腹瀉等症狀。
  • 氣虛:氣虛是指人體正氣不足,如果氣虛嚴重,就會導致全身各個臟器功能下降,出現疲倦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腹脹、腹瀉等症狀。

緩脈的治療方法:

  • 脾胃虛弱:可以服用補脾益氣的中藥,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  • 濕邪困脾:可以服用健脾祛濕的中藥,如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等。
  • 氣虛:可以服用補氣益血的中藥,如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甘草等。

緩脈的預防方法:

  • 平時要注意飲食,避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。
  • 要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。
  • 要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  • 保持良好的心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
緩脈是中醫脈象名,是一種病理脈象。緩脈的臨床表現為脈象緩慢,來去遲緩,如流水行地。緩脈的病因多為脾胃虛弱、濕邪困脾、氣虛等。緩脈的治療方法包括補脾益氣、健脾祛濕、補氣益血等。緩脈的預防方法包括注意飲食、注意休息、適當鍛鍊、保持良好的心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