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緩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緩疽,又稱肉色疽,是指腹壁癰疽的發展遲緩者。多因寒氣客於經絡,致營衛滯澀,氣血壅凝而成。症狀初起時堅硬如石,皮色不變,不紅不熱,大小不一,疼痛可延伸至腰腿,持續數月不潰。若病情持續惡化,則疽變為紫暗色,伴有寒熱、食慾減少、體力衰弱,皮肉漸漸潰爛如牛頸瘡。嚴重時,整個身體呈現紫暗色,則屬於敗症。

緩疽的治療方法有內治和外治兩種,內治方面可使用山甲內消散藥物進行治療。在適宜的情況下,也可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入烏藥、附子和胡蘆巴等溫補藥物來改善治療效果,以避免損傷胃氣。外治方面,可以使用木香餅熨或者用獨頭蒜搗碎敷於患處,再以艾炷灸熱治療,並根據熱度情況進行治療。次日可再次進行灸熱,直至疽消或潰。潰瘍後可按癰疽潰瘍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。

以下是關於緩疽的古籍記載:
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三中說:“緩疽者,腹壁癰疽的發展遲緩者也。多因寒氣客於經絡,致營衛滯澀,氣血壅凝而成。症狀初起時堅硬如石,皮色不變,不紅不熱,大小不一,疼痛可延伸至腰腿,持續數月不潰。若病情持續惡化,則疽變為紫暗色,伴有寒熱、食慾減少、體力衰弱,皮肉進一步潰爛,如牛頸瘡。嚴重時,整個身體呈現紫暗色,則屬於敗症。”

《醫學入門》卷三中說:“緩疽者,腹壁癰疽的發展遲緩者也。多因寒氣客於經絡,致營衛滯澀,氣血壅凝而成。症狀初起時堅硬如石,皮色不變,不紅不熱,大小不一,疼痛可延伸至腰腿,持續數月不潰。若病情持續惡化,則疽變為紫暗色,伴有寒熱、食慾減少、體力衰弱,皮肉進一步潰爛,如牛頸瘡。嚴重時,整個身體呈現紫暗色,則屬於敗症。治療方面,內治可使用山甲內消散藥物;若不宜強行收散,以免傷胃氣,可改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入烏藥、附子和胡蘆巴等溫補藥物;外治可使用木香餅熨或者用獨頭蒜搗碎敷於患處並用艾炷灸熱治療,並根據熱度情況進行治療。次日可再次進行灸熱,直至疽消或潰。潰瘍後可按癰疽潰瘍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