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緩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緩疽
緩疽,又稱肉色疽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腹壁癰疽之發展遲緩者。此病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三,其病程特點為發展緩慢,病程纏綿難愈。
病因病機
緩疽之形成,主要因寒氣客於經絡,致營衛滯澀,氣血壅凝而成。寒邪侵襲,阻滯經絡氣血運行,使局部氣血凝滯,久則化熱腐肉成疽。其病機特點為寒凝氣滯,漸至熱毒蘊結,但因寒邪為主,故發展較一般癰疽為緩。
臨床表現
緩疽初起時患處堅硬如石,皮色不變,不紅不熱,其疽大小不一,大者可如拳,小者如桃李。患者常感痛引腰腿,此為寒邪凝滯經絡之徵。病程可達數月不潰,此為其"緩"之特點。
隨著病情發展,患處色澤漸變為紫暗,患者可出現寒熱交作、食慾減退等症狀,肌體逐漸尪羸(消瘦衰弱)。至後期,皮肉俱爛,狀如牛領瘡(牛頸部常見的慢性潰瘍)。若見通體紫暗,則屬敗癥,預後不良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- 初期治療:可選用山甲內消散,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散結。若服藥後效果不顯,不可強行消散,以免損傷胃氣。
- 溫補法:對於久治不效者,宜改用十全大補湯加烏藥、附子、胡蘆巴等藥,以溫補氣血、散寒通絡。此法針對寒凝氣滯之本,溫補以助消散。
外治法
- 灸法:可用木香餅熨患處,或以獨頭蒜搗碎鋪於患處,上置艾炷施灸,以患者知熱為度。次日可重複施灸,直至腫塊消散或潰破為效。此法溫通經絡,散寒消腫。
- 潰後治療:一旦潰破,則按一般癰疽潰瘍常規處理,以祛腐生肌為要。
鑑別診斷
緩疽需與下列疾病相鑑別:
- 一般癰疽:發展較快,紅腫熱痛明顯,潰破時間較短。
- 陰疽:亦屬慢性,但多因陽氣虛衰所致,常見於體弱患者。
- 流痰(骨結核):病程亦緩,但多發於骨關節,有結核病史。
緩疽之特點在於其"緩"字,病程長而變化慢,治療需耐心,不可急攻,當視病情變化靈活調整治法。其預後與患者正氣盛衰密切相關,正氣充足者易愈,正氣虛弱者難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