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緩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緩筋
在中醫學典籍中,「緩筋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,其具體所指歷代醫家見解不一,主要可分為三種說法:
- 足陽明筋說
唐代楊上善於《黃帝內經太素》註解中提出,緩筋即「足陽明之筋」。足陽明經屬胃,其筋分布於下肢及腹部,主司運動與約束關節。若邪氣客於腸胃之間,連及緩筋,可表現為腹痛牽引外筋,反映經筋與臟腑的聯屬關係。 - 宗筋說
日本丹波元簡於《靈樞識》中主張緩筋為「宗筋」。宗筋泛指聚於前陰的筋脈網絡,尤與肝、胃二經相關,主司生殖功能與下肢運動。《素問·痿論》言「宗筋弛縱」,即與此概念相通。邪著募原時,痛感可循經下引宗筋,呈現筋脈弛緩或拘急之症。 - 腹內之筋說
清代張誌聰則認為,緩筋特指「經於腹內之筋」,強調其位置深在,與腸胃募原相鄰。募原為臟腑間之膜系,邪氣滯留則氣血受阻,內連緩筋而致腹痛。此說突顯經筋與內在臟腑的結構聯繫,符合《靈樞》原文「著於腸胃之間」的病理描述。
中醫理論中的經筋與緩筋
經筋系統屬十二經脈的連屬部分,主束骨利機關,其病理多見「攣急」或「弛緩」。《靈樞·經筋》載足陽明之筋「上腹而布」,與腹部痛症密切相關。緩筋若泛指腹內筋脈,則與現代解剖之腹肌、筋膜功能相類,但中醫更重視其與經絡氣血的動態關聯。
臨床意義
緩筋病變多因寒濕、痰瘀阻滯,或氣血虧虛失養所致。如《百病始生》所述邪客募原連緩筋之痛,可參照「筋痹」或「腹痛」辨治,治法包括溫通散寒、活血舒筋等,取穴常選足陽明經之梁丘、足三里,或肝經之太衝,以調和氣血、緩急止痛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筋與臟腑相繫」的整體觀,亦為後世針灸、推拿治療筋病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