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緩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緩風

緩風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專指腳氣病於特定時期的稱謂。據宋代嚴用和《濟生方》所述:「黃帝時名為厥,兩漢之間,名曰緩風,宋齊之後,謂之腳氣。」可見此病歷代名稱雖異,然病機實質相通,皆屬下肢痿弱、腫滿或疼痛之疾。

病名源流與內涵

緩風之名,首見於兩漢文獻,其義蘊含「風邪緩襲」與「肢體弛緩」雙重特徵。中醫理論中,「風」為百病之長,善行數變,而「緩」既指病勢漸進,亦暗合濕邪黏滯之性。此病多因外感風濕、內傷飲食,或久居濕地,致濕熱、寒濕之邪流注下肢,經絡壅滯,氣血失暢,發為足脛腫重、麻木痿軟,甚則上攻心胸,危及性命。

病因病機探微

  1. 外邪侵襲:風濕、暑濕之邪乘虛而入,客於經絡,與內濕相搏,阻遏氣機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無度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下注足脛。
  3. 正氣虛損:素體脾腎不足,水濕不化,或久病氣血虧虛,經脈失養,肢體痿弱。

其病位主責脾、腎、肝三臟,蓋脾主四肢肌肉,腎主骨生髓,肝主筋脈。濕邪困脾則肢體重著;腎虛髓空則足膝無力;肝血不榮則筋脈攣急。

證候特徵

緩風之證,可分為「乾腳氣」與「濕腳氣」兩類:

  • 濕腳氣:足脛腫脹,按之凹陷,皮色光亮,小便不利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多屬濕盛陽微。
  • 乾腳氣:足脛不腫反瘦削,皮膚枯燥,筋脈拘攣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多為陰血虧虛,化燥生風。

重症者,濕毒上犯,可現心悸氣促、嘔吐不食,古稱「腳氣衝心」,屬危急之候。

與腳氣病之關聯

緩風與後世所稱「腳氣」實為一病,然隋唐以降,醫家漸重內因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腳氣由體虛受風濕」,《千金要方》更詳述用藥宜忌。此病名演變,反映中醫對疾病認知之深化,從外邪致病轉向內外合參之整體觀。

古籍論述選錄

  • 《濟生方》:「緩風者,足膝痿弱,行步艱難,蓋濕氣襲於下也。」
  • 《外臺秘要》引蘇敬云:「腳氣之病,先起嶺南,稍來江東,得之無漸,或微覺疼痹,或兩脛小滿,或行起忽弱。」

緩風之治,歷代醫家或投以檳榔、木瓜、吳茱萸等祛濕降濁,或以四物湯、獨活寄生湯養血通絡,總以辨證為先,標本兼顧。此病名雖湮沒於歷史,然其理法仍存於腳氣辨治之中,足見中醫學術之連貫與演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