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緩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緩補,中醫名詞。系補法之一。即用甘緩平和的藥物緩緩調補,促進正氣逐漸恢復的治療方法。例如四君子湯補氣,四物湯補血,均屬緩補範圍。

緩補是一種緩慢調補的方法,用於治療正氣不足、氣血虛弱的患者。緩補的藥物多為甘緩平和的藥物,如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甘草等。緩補的方法是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,在緩慢調補的基礎上,逐漸加大用藥量,直至正氣恢復。

緩補的適應症包括:

  1. 氣血虛弱:表現為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。
  2. 脾胃虛弱:表現為食欲不振、腹脹便溏、大便不成形。
  3. 腎虛:表現為腰膝酸軟、耳鳴耳聾、健忘失眠。

緩補的禁忌症包括:

  1. 實證:表現為發熱、口渴、尿黃、大便乾結。
  2. 陰虛火旺:表現為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  3. 濕熱內蘊:表現為胸悶腹脹、口苦口臭、大便黏膩。

緩補的注意事項包括:

  1. 緩補的藥物多為甘緩平和的藥物,因此不宜過量使用,以免引起消化不良、腹脹等副作用。
  2. 緩補的療程一般較長,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,逐漸加大用藥量,直至正氣恢復。
  3. 緩補期間,應注意飲食調理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,以增強體質。
  4. 緩補期間,應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5. 緩補期間,應定期複診,以了解療效和調整用藥。

緩補是中醫治療中常用的一種方法,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,促進正氣恢復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緩補的藥物多為甘緩平和的藥物,因此不宜過量使用,以免引起消化不良、腹脹等副作用。緩補的療程一般較長,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,逐漸加大用藥量,直至正氣恢復。緩補期間,應注意飲食調理、休息和定期複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