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葫蘆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葫蘆丹

葫蘆丹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小兒丹毒之一,首載於清代醫家鄒岳所著《外科真詮》卷下。其名亦作「胡次丹」,臨床特徵與小兒丹毒相似,多發於幼兒,以皮膚突發赤腫、灼熱疼痛為主要表現,因患處形似葫蘆或紅赤如丹,故得此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葫蘆丹多因風熱邪毒外襲,或胎火內蘊,鬱於肌表,與氣血相搏而成。小兒腠理疏薄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擾,加之脾胃運化未健,濕熱內生,風火濕熱交蒸,發為丹毒。其病位在皮肉之間,屬陽證、熱證,與「赤遊丹」「抱頭火丹」等皆屬丹毒範疇,然發病部位及形態略有差異。

臨床表現

患兒皮膚驟然出現片狀紅腫,邊界清晰,色如塗丹,局部灼熱疼痛,或伴發熱、煩躁啼哭。若邪毒熾盛,可致腫勢蔓延,甚則起泡潰爛。古籍記載其好發於頭面、四肢,或遊走不定,與「赤遊丹」之遊走性相似,然「葫蘆丹」更強調局部腫起如葫蘆狀之特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為原則,內服外治並用:

  1. 內治方藥
    • 輕證可用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以瀉火解毒。
    • 若兼風熱表證,選 普濟消毒飲(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玄參等)疏風清熱。
    • 血熱甚者,合 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涼血化斑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等)蜜調外敷,或鮮馬齒莧、蒲公英搗爛塗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若已成膿,可配合針刺引流,後以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古籍考據

《外科真詮》將葫蘆丹歸於小兒丹毒類,與「胡次丹」互為異名,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丹毒分型,雖未直指葫蘆丹,然其治則可相互參照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闡述丹毒「色赤遊走,屬心火妄動」,與葫蘆丹之病機相合。

此症須與「癰疽」「漆瘡」等鑒別,前者深在肌肉,後者多因接觸過敏,而葫蘆丹病淺在表,以風火毒邪為先,治法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