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不寐
病證名,指睡眠時經常難以入眠,或睡眠淺而易醒,甚則徹夜不寐。此證首見於《難經·第四十六難》。《內經》中稱之為「夜不瞑」(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)或「目不瞑」(《靈樞·大惑論》),後世醫家亦稱「不得臥」、「不得眠」、「不能眠」或「失眠」。
病因病機
不寐之證,當辨虛實。
虛證多因陰血虧耗、中氣不足或心脾兩虛所致:
- 陰血虧虛,心失所養:陰血不足,心火偏亢,症見心煩不寐、頭暈耳鳴,甚則五心煩熱、盜汗口乾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養血,兼清虛火,方用酸棗仁湯、天王補心丹或硃砂安神丸。
- 中氣虛弱:症見失眠、神疲乏力、食慾不振,治宜補益中氣,方用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心脾兩虛:症見多夢易醒、心悸健忘、面色萎黃、舌淡脈細,治宜健脾養心,方用歸脾湯或壽脾煎。
- 膽虛不眠:詳見「膽虛不眠」條。
實證不寐,可分為外感時邪與內邪滯逆兩類:
- 外感時邪:包括表熱不得臥、裡熱不得臥、半表半里熱不得臥、血熱不得臥、氣熱不得臥、餘熱不得臥、虛煩不得臥等,各詳其條。
- 內邪滯逆:
- 痰濁內阻:症見不寐、胸悶嘔惡、苔膩脈滑,治宜化痰安神,方用溫膽湯加減。
- 水氣凌心:症見不寐而心下悸動、胸中漉漉有水聲,治宜逐飲祛濕,方用平胃散或控涎丹。
- 肝火、膽火、胃中不和:詳見「肝火不得臥」、「膽火不得臥」、「胃不和臥不安」等條。
辨證論治
不寐之治,首重辨明虛實。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兼夾證候則標本兼治。臨床常見證型如下:
- 心腎不交:陰虛火旺,心腎失濟,症見心煩不寐、腰膝酸軟,治宜交通心腎,方用黃連阿膠湯。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火上擾,症見急躁易怒、口苦目赤,治宜疏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。
- 胃氣失和:飲食停滯,胃脘脹悶,治宜和胃消導,方用保和丸加減。
古籍論述
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不寐雖病有不一,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。蓋寐本乎陰,神其主也,神安則寐,神不安則不寐。」強調心神安定與陰血充盛為睡眠之根本。
不寐一證,涉及五臟,尤以心、肝、脾、腎為要,臨證需詳審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