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胡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胡醫
胡醫為西漢時期之匈奴醫者,姓名已佚,然其醫術見載於《漢書·蘇武傳》。天漢元年(前100年),蘇武出使匈奴,因拒降而自刺重傷,氣絕瀕死。胡醫應召救治,其法獨特:鑿地為坑,置煴火(無焰之火)於其中,令蘇武俯臥坑上,以熱力溫熨其背,並施以按壓之術,使瘀血得泄。經半日,蘇武氣血復通,遂甦醒。此術展現匈奴醫者對外傷及氣血瘀滯之獨到見解。
醫理分析
- 煴火溫熨
胡醫以煴火溫熨,符合中醫「寒則熱之」之理。地坑蓄熱,使體表受溫,促進氣血運行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血得溫則行,得寒則凝。」此法能散寒活血,解氣血壅滯之危。 - 蹈背出血
「蹈背」即按壓背部,類似中醫「導引按蹻」之術。蘇武自刺後,血脈瘀阻,按壓可疏通經絡,引離經之血外泄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宛陳則除之」,胡醫之術正合此則,以物理手法化解瘀血。 - 匈奴醫術特色
匈奴地處北方,風寒凜冽,其醫者善治寒傷與戰創。胡醫結合溫療與手法,反映遊牧民族「以熱驅寒、以動通滯」的經驗,與中原針藥並用之術互補,亦為早期民族醫學交流之例證。
歷史意義
胡醫雖無傳世著作,然其救治蘇武之事,彰顯匈奴醫者對急症處理之精熟。此案例亦為古代中西醫術交融之縮影,後世中醫於外傷治法中,可見類似溫熨與放瘀之術的演變,如《傷寒雜病論》對「熱熨法」的記載,或受此類胡醫經驗啟發。
胡醫之術,不僅為漢代醫林添一異彩,更為中醫外治技術的多元發展提供重要參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