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胡嗣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胡嗣廉
胡嗣廉為明代醫家,其生平事蹟雖未見詳載於正史,然其醫學著作《加減靈秘十八方》(成書於1538年)對中醫臨床方劑學頗具貢獻。該書以十八首經典方劑為核心,深入剖析其加減化裁之法,並結合臨床實證,體現明代醫家對古方靈活運用的學術特色。
學術特色與著作內容
- 方劑加減之精要
胡嗣廉推崇「因證制方,隨症加減」的辨治思想,書中重點闡述如防風通聖散、小續命湯等名方之變通應用。例如:- 防風通聖散:本為表裡雙解之劑,胡氏據「風熱壅盛」「痰濕內阻」等兼證,調整大黃、芒硝之用量,或增減連翹、川芎等藥,以適應外感兼內傷之複雜病機。
- 小續命湯:原治中風偏枯,胡氏針對氣虛血瘀者加黃耆、當歸;風痰上擾者則化裁半夏、南星,展現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思維。
-
臨床實用導向
書中十八方多選自《傷寒論》《千金方》等典籍,胡氏不僅彙整前人經驗,更強調方劑與具體病證的對應關係。例如以四物湯為基礎,詳列血虛、血熱、血瘀等不同證型之加減配伍,反映其對「方證相應」理論的深化。 - 融合各家學說
明代醫界受金元四大家影響,胡嗣廉亦汲取劉完素「火熱論」與朱丹溪「滋陰說」,於方劑加減中兼顧清熱與養陰,如於瀉火劑中佐以生地、麥冬,以防苦寒傷正。
歷史定位
胡嗣廉之著作承襲漢唐方書傳統,並融入明代臨床新見,為方劑學「由博返約」之實踐代表。其強調「加減活用」的思路,對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古方八陣》等方劑分類研究亦具啟發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