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胡仕可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胡仕可

胡仕可,字可丹,元代著名醫家,江西宜豐人。其生平專精本草之學,深諳藥物性味與養生之道,曾言:「醫不讀本草,何以知名德性味,養生延年?」強調本草學為中醫臨牀之根基,醫者須熟稔藥性,方能辨證施治,調攝生機。

胡氏鑑於本草典籍浩繁,初學者難以掌握要領,遂以實用為旨,擷取常用藥物,按韻編排,撰成《本草歌括》八卷。此書以歌訣形式歸類藥材,便於誦記,內容涵蓋藥物性味、歸經、功效及配伍應用,為元代重要之本草啟蒙著作。然原書已佚,幸後世醫家如明代何士信、熊宗立分別撰《補註本草歌括》及《增補本草歌括》各八卷,承其餘緒,足見其影響深遠。

學術背景與貢獻
元代醫學承宋金之餘緒,重視本草整理與普及。胡仕可之《本草歌括》融合韻文與藥學,反映當時「以簡馭繁」之學術傾向。其編撰體例可能參考《藥性賦》等早期歌括類著作,但更側重臨牀實用性,如將藥物按功效分門別類,輔以性味歸經之說明,契合醫家速查需求。

中醫理論連結
胡氏強調「名德性味」,即藥物之名實、四氣(寒熱溫涼)、五味(酸苦甘辛鹹)及升降浮沉特性,此與《神農本草經》「藥有君臣佐使,以相宣攝」之理一脈相承。例如,其歌訣或提及黃連「苦寒瀉心火」,即彰顯「苦能降泄,寒能清熱」之藥性理論;又如人參「甘溫補元氣」,契合甘味入脾、溫性助陽之說。此類歸納,不僅助記憶,更深化對中藥「性味-功效」關聯之理解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明代熊宗立增補其書時,融入《本草綱目》等新興知識,足見胡氏框架之延展性。清代《江西通志》亦載其名,視為地方醫藥名家。雖原書失傳,然透過補註本,可窺其結合韻文教育與藥學傳承之創新精神,對後世本草教學啟發甚鉅。

總結
胡仕可以本草歌訣化繁為簡,體現元代醫家注重實用與普及之學風。其著作雖佚,然透過後世補遺,仍可溯其融匯藥性理論與臨牀經驗之貢獻,於中醫藥教育史上佔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