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胡慎柔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胡慎柔(1572-1638年),明末著名醫僧,法名釋住想,毗陵(今江蘇常州)人。其生平與醫學成就,深植於中醫理論與臨證實踐,尤擅癆病(肺結核類疾病)之治療,所著《慎柔五書》為後世中醫癆病學之重要文獻。

生平與師承

胡慎柔早年博通經史,後因患癆病,得醫家查了吾救治而癒,遂拜查氏為師,潛心習醫十餘年,盡得其傳。其後,查氏薦其隨名醫周慎齋深造。周氏為明代溫補學派代表人物,擅長脾胃虛損諸證,胡慎柔隨其臨證,細心摘錄周氏經驗,融會貫通,醫術大進。歸鄉後行醫濟世,因療效卓著且樂善好施,雖清貧而聲名遠播。

學術思想與著作

胡慎柔臨證重視脾胃氣血之調理,承襲周慎齋「調理脾胃為醫中王道」之旨,並結合自身實踐,發展出獨特見解。其臨終前將畢生手札及醫論授與弟子石震,後由石氏整理刊行為《慎柔五書》(1636年)。該書分五卷,內容涵蓋:

  1. 癆病機理論述:提出「虛損之證,多由脾胃先敗」之觀點,強調「培土生金」法治療肺癆,主張以甘溫補中益氣為主,慎用寒涼攻伐。
  2. 脈診經驗:詳述虛損病脈象特徵,如「細數無力為陰虛,浮大中空為陽虛」,並注重脈證合參。
  3. 用藥特色:善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方化裁,注重藥物炮製與配伍,如強調「炒黑存性」以減藥性之峻烈。

醫學貢獻

胡慎柔對癆病的治療,突破當時「癆瘵多屬陰虛火旺」之主流觀點,提出「陽虛者十之八九」之論,主張溫補脾腎陽氣,輔以滋陰潤肺。其治法對後世虛損病(如慢性消耗性疾病)的辨證影響深遠。書中記載大量醫案,展現其靈活運用五行生剋臟腑辨證之思路,如「補火生土」「金水相生」等法的臨床應用。

歷史評價

胡慎柔融合儒釋道思想於醫理,其學術承自周慎齋,又具個人創見,《慎柔五書》被視為明代溫補學派的重要著作之一。清代醫家陸懋修曾評其「深得慎齋之傳,而能擴充其意」,近現代中醫研究癆病歷史時,亦多引其論述,肯定其在肺系虛損病治療上的先驅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