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胡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胡權,生平及籍貫未詳,為中醫外科領域之重要醫家,尤擅癰疽膿毒之治療。其著作《治癰疽膿毒方》一卷,雖已散佚,然從書名推測,當專論癰疽化膿性病證之辨治,反映其於外科急症之臨床心得。
學術背景與著作考略
胡權所處時代雖不可考,然「癰疽」一詞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病機多責之「營衛稽留,經脈壅遏」,後世醫家如華佗、陳實功等皆對此有所發揮。《治癰疽膿毒方》之內容,可能承襲漢唐外科經驗,並結合個人實踐,針對膿毒形成之「熱勝肉腐」病機,提出外敷、內服等法,或涉及切開排膿、去腐生肌等技術,與當時「托裡透膿」「清熱解毒」之治法相呼應。
癰疽膿毒的中醫理論框架
- 病因病機:
中醫視癰疽為「陽毒」,多因外感火熱邪毒,或內傷情志、飲食,致氣血瘀滯,熱壅血瘀而化腐成膿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癰疽原是火毒生」,胡權之方或據此立論,重視清熱涼血與排膿並行。 - 辨證分型:
- 初期(未成膿):局部紅腫熱痛,治宜清熱解毒,如黃連、金銀花等。
- 成膿期:腫脹跳痛,按之應指,需托毒排膿,常用透膿散加減。
- 潰後:膿液排出,轉重益氣生肌,如黃芪、當歸等補托之品。
-
外治特色:
古代外科重視「刀針決膿」,配合藥線引流,如《外科正宗》載藥線蘸硃砂、雄黃等祛腐。胡權之方或含類似外治技術,並結合草藥敷貼(如蒲公英、紫花地丁搗敷),以達「消、托、補」之效。
歷史定位與影響
胡權雖著述不傳,然其專注癰疽膿毒,反映唐宋以降外科學之精細化。同時期《劉涓子鬼遺方》亦載癰疽治法,二者或可互參,窺見當時對感染性瘡瘍的認識已趨系統。後世《外科心法》等著作,均延續此類辨治思路,足見胡權所涉領域於中醫外科之關鍵性。
附註:癰疽膿毒之現代对应病證,包含蜂窩組織炎、膿腫等,然古今病名診療體系有異,此處僅就中醫傳統理論析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