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胡漏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胡漏丹
胡漏丹為小兒丹毒之一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。其證以陰囊下部為發病部位,皮色赤紅,丹形大小不一,伴有微癢或輕微疼痛。此症多因厥陰肝經虛火外發所致,屬肝經火毒蘊結之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肝經循行繞陰器,若肝陰不足或情志鬱結,易致虛火內生,循經外發於下焦。小兒臟腑嬌嫩,肝常有余,若調護失宜,或外感風熱邪毒,引動肝火,則易發為胡漏丹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肝經鬱熱,火毒壅滯於肌膚。
臨床表現
- 皮損特徵:陰囊下方出現片狀紅斑,邊界清晰或模糊,色赤如丹,或伴輕度腫脹。
- 自覺症狀:患處微癢或隱痛,偶有灼熱感,通常無全身發熱。
- 病程:若未及時調治,火毒久蘊可致局部潰爛,或反覆發作。
治療原則
以清泄肝經火毒為主,佐以涼血散瘀。
- 內治:可選用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所載之清肝散加減,常用藥物如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,牡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,柴胡疏肝解鬱,佐以生地養陰防傷正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連翹、蒲公英以增強解毒之力。
- 外治:局部可外敷清熱解毒類藥膏,如黃連膏或青黛散調塗,以助消腫止痛。
鑒別要點
需與赤遊丹(遊走性丹毒)相區別。赤遊丹多起於四肢,皮色鮮紅,蔓延迅速,常伴高熱;而胡漏丹病位固定,症狀較輕,以局部表現為主。
補充說明
歷代醫家對丹毒的論述,多強調「火毒」為患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指出,丹毒發於下部者,多與濕熱下注相關,故治療時可酌加利濕之品,如澤瀉、車前子等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重視調理氣血,認為「血行則火自降」,故活血藥的運用亦屬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