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護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不護場
不護場為中醫外科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二,專指癰疽瘡瘍之病變過程中,其基底部肌膚失去約束之力,致使邪毒未能局限,反而向外擴散蔓延之病理狀態。此證與「護場」相對,護場指瘡瘍周邊氣血凝聚,形成防禦之勢,能阻邪毒外擴;而不護場則正氣不足,局部氣血失調,無法形成有效屏障,故病情易趨惡化。
從中醫病機分析,不護場多因正虛邪盛所致。正氣虧虛,尤其是脾肺氣虛或氣血兩虧者,肌表衛外不固,瘡瘍根基不穩;加之熱毒壅滯,氣血瘀阻,經絡不通,遂致毒邪走散。臨床可見瘡形平塌,根腳散漫,腫勢不聚,或伴隨周圍肌膚紅赤蔓延,甚則出現「走黃」(毒邪內攻臟腑)之危候。
此證常見於癰疽重症,如「有頭疽」或「發背」等病變中期。若瘡頂低陷,膿液稀薄,周圍皮色暗滯,兼見身熱倦怠、脈象虛數等症,即屬不護場之典型表現。治療當以扶正托毒為要,內服方藥可選《外科正宗》之托裡消毒散,或《醫宗金鑒》透膿散加減,旨在益氣活血、托毒外出;外治則需配合箍圍藥(如金黃散)以收束瘡根,防其擴散。
歷代醫家強調,不護場之辨證須結合整體與局部,察其膿液形質、腫勢趨向及全身症狀,以判邪正消長。若失治誤治,毒邪深竄,恐成內陷變證,故早期干預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