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腫澀爛沿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紅腫澀爛沿眼

紅腫澀爛沿眼,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審視瑤函》。其癥狀與「眼弦赤爛」相似,臨床表現為眼瞼邊緣紅赤腫脹、潰爛滲液,伴有瘙癢、灼痛及異物感,甚則睫毛脫落或倒生。此病多因風熱濕邪外襲,或脾胃濕熱內蘊,上攻於目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外襲:風性開泄,熱性炎上,風熱相搏,侵襲眼瞼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紅腫潰爛。
  2.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循經上擾眼瞼,濕濁蘊結而腐潰成爛。
  3. 血虛風燥:久病不癒或體質虛弱,陰血虧損,眼瞼失養,化燥生風,致瞼緣乾澀皸裂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風熱偏盛:眼瞼紅腫明顯,灼熱刺癢,分泌物黏稠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• 濕熱壅盛:瞼緣糜爛滲液,痂皮黃厚,膠黏難除,兼見脘痞口苦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血虛風燥:瞼緣乾裂脫屑,時作瘙癢,面色無華,舌淡脈細。

治療原則

以疏風清熱、健脾除濕、養血潤燥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風熱證:選用銀翹散加減,或外洗方如黃連解毒湯煎湯熏眼。
  • 濕熱證:內服除濕湯(《眼科纂要》),配合三黃洗劑局部清潔。
  • 血虛證:以四物湯防風通聖散化裁,佐以當歸、生地黃等養血潤燥之品。

古籍參考

《審視瑤函》指出此病與「眼弦赤爛」類同,強調外治與內調並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》進一步提出「爛弦風」之辨治,注重祛風化濕與調理脾胃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應用需依臨床辨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