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紅障

紅障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指翳膜呈現紅赤之色,覆蓋黑睛(角膜),嚴重妨礙視力。此證名見於《審視瑤函》卷三,書中描述:「大抵紅障凹凸,怕如血積肉堆。」意指紅障外觀凹凸不平,色澤紅赤如瘀血積聚,或似肉芽堆疊,其病變可蔓延至整個黑睛,導致視物模糊甚至失明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紅障多因風熱毒邪外襲,或肝膽火熾上攻於目,致使氣血壅滯、經絡瘀阻而成。此外,陰虛火旺、痰濕蘊結,或外傷損及目絡,亦可能引發此證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火熱瘀阻」,火性炎上,灼傷目絡,血溢脈外而現紅赤;瘀血凝滯,則翳膜結聚,形成凹凸不平之狀。

臨床表現

紅障主要特徵為黑睛表面出現赤色翳膜,輕者如絲如縷,重者成片堆積,伴隨以下症狀:

  1. 視力障礙:因翳膜遮蔽瞳神,視物昏矇,甚者僅辨光影。
  2. 目赤疼痛:白睛紅赤,羞明流淚,或灼熱刺痛。
  3. 翳膜形態:初期或呈點狀、片狀,漸發展為厚濁凹凸,色如凝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膽火熾型:紅障色深赤,目痛劇烈,伴頭痛口苦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2. 風熱壅盛型:翳膜紅赤浮嫩,羞明流淚,惡風發熱,舌苔薄黃。
  3. 陰虛火旺型:紅障色暗紅,目乾澀痛,兼見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。
  4. 血瘀痰凝型:翳膜厚濁凹凸,病程纏綿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紅障以「清熱瀉火、活血退翳」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肝膽火熾: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佐以赤芍、丹皮涼血散瘀。
  • 風熱壅盛:選銀翹散合退翳散,疏風清熱。
  • 陰虛火旺:以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,加谷精草、密蒙花明目退翳。
  • 血瘀痰凝:方選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,化瘀化痰。

外治法則可配合中藥熏洗(如黃連、菊花煎湯)或點眼藥(如八寶眼藥)。

古籍論述

《審視瑤函》強調紅障「怕如血積肉堆」,提示其病勢急重,需及早祛邪化瘀,防其蔽障瞳神。另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赤脈貫睛,血滯成障」,進一步闡明血瘀與紅障之關聯。歷代醫家亦重視局部與全身辨證結合,調理臟腑以治其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