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戰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紅戰舌之中醫辨證論治

紅戰舌為中醫舌診之重要病徵,指舌體蠕動不安、顫抖不止之象。其病機多與臟腑氣血失調、陰陽偏盛偏衰相關,臨床須依舌色深淺、質地潤燥及兼症細辨虛實,分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舌者,心之苗也。」舌顫多因心肝風動、陰血虧耗,或陽熱亢盛、筋脈失濡所致。

  • 實證:多因熱極生風,或肝陽化風,上擾舌絡,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積熱。
  • 虛證:責之氣血兩虛,陰液枯涸,筋脈失養,多見於久病體弱或精血虧損者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深紅而戰

    • 證候:舌色深紅絳赤,苔黃燥,伴高熱煩渴、脈洪數。
    • 病機:陽明氣分熱熾,燔灼營血,熱極生風。
    • 治法:清氣泄熱、熄風止顫。
    • 方藥:白虎湯合羚角鉤藤湯加減,重用石膏、知母清瀉胃火,佐羚羊角、鉤藤涼肝熄風。
  2. 紫紅而戰

    • 證候:舌質紫暗紅絳,或有瘀斑,身熱夜甚,譫語發斑。
    • 病機:熱入營血,瘀熱互結,擾動肝風。
    • 治法:涼血散瘀、解毒熄風。
    • 方藥:犀角地黃湯合清營湯,犀角(水牛角代)、生地涼血滋陰,丹皮、赤芍活血散瘀。
  3. 淡紅而戰

    • 證候:舌淡紅而顫,質嫩無苔,面色萎黃,氣短心悸。
    • 病機:心脾兩虛,氣血不足,筋脈失於溫煦濡養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補血、柔肝舒筋。
    • 方藥:歸脾湯合八珍湯,黃芪、人參補益中氣,當歸、龍眼肉養血安神。
  4. 鮮紅而戰

    • 證候:舌紅少津,乾瘦無苔,五心煩熱,顴紅盜汗。
    • 病機:肝腎陰虧,虛火內熾,風陽上擾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、潛陽熄風。
    • 方藥:大定風珠加減,龜板、鱉甲滋陰潛陽,阿膠、麥冬潤燥熄風。

古籍論述

《傷寒舌鑑》提及:「舌顫難安,非火即風。」《辨舌指南》則強調:「紅戰有虛實之異,總因風木內動。」歷代醫家皆重視從舌色深淺、兼症脈象辨析病源,以定攻補之法。

此證之治,貴在審因察機,或瀉其實,或補其虛,務使陰平陽秘,風熄顫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