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更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不更衣
「不更衣」為中醫專有名詞,意指大便不通、排便困難之症。此語源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,古人如廁前有更衣之習,故以「不更衣」隱喻不大便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中述及:「不更衣,內實,大便難者,此名陽明也。」揭示此症與陽明腑實密切相關,乃胃腸燥熱內結,傳導失司所致。
從中醫病機分析,「不更衣」多因陽明經邪熱內傳,化燥成實,耗傷津液,致腸道失潤,糟粕停滯。其證型可分為:
- 熱結陽明:邪熱熾盛,與腸中糟粕搏結,見腹滿硬痛、拒按,兼潮熱、譫語,舌苔黃燥,脈沉實。治宜峻下熱結,如大承氣湯。
- 津虧腸燥:熱病後期或陰血不足,腸道失濡,大便乾結如羊屎,伴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潤腸通便,如麻子仁丸或增液承氣湯。
- 氣滯腑壅:情志失調或久坐少動,氣機鬱滯,傳導乏力,見腹脹欲便不得出,噯氣頻作,脈弦。治宜行氣導滯,如六磨湯。
歷代醫家對「不更衣」之辨析,尤重其與「陽明病」之關聯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陽明病,不更衣,無所苦者,脾約也;若滿痛拒按,則為胃家實。」提示臨床須辨虛實,脾約證屬津液不足,胃家實證屬燥熱內結,治法迥異。
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大腸者,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」,強調腸腑以降為順。若邪滯腸道,通降失常,輕則便秘,重則形成「痞、滿、燥、實」之陽明腑實證,甚而熱毒上擾神明。故「不更衣」一症,雖以排便異常為表徵,實則關乎臟腑氣化、津液代謝之整體失衡,須從六經辨證與氣血津液調和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