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合穴
定義與源流
合穴為五輸穴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「所入為合。」意指經脈之氣流注至此,匯聚如江河入海,氣血最為旺盛。合穴多位於肘、膝關節附近,為十二經脈氣深入臟腑之樞紐。
理論基礎
- 氣血流注特性
五輸穴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模擬水流動態,合穴對應「入海」階段,象徵氣血由淺入深,內聯六腑。《難經·六十八難》提出「合主逆氣而洩」,強調合穴擅調六腑氣機失常,如胃氣上逆、泄瀉等症。 - 經脈與臟腑關係
合穴為經脈氣血匯聚之處,與下合穴(六腑下合於足三陽經之穴)相呼應,共治腑病。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載:「滎輸治外經,合治內腑。」
臨床應用
- 主治範疇
- 六腑病證:依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》所言:「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,取之於合。」如胃痛取足三里(胃經合穴),腸鳴泄瀉取上巨虛(大腸下合穴)。
- 氣機失調:針對氣逆(如嘔吐)、氣泄(如遺尿),按《難經》理論選穴,如肺氣上逆取尺澤(肺經合穴)。
-
配伍運用
合穴常與其他五輸穴或背俞穴配伍,如肝鬱化火者,可取曲泉(肝經合穴)配太衝(輸穴),以疏泄肝火。
經典舉隅
- 足三里(胃經合穴):調脾胃、補氣血,為「合治內腑」代表,亦為保健要穴。
- 陰陵泉(脾經合穴):利水滲濕,主治腹脹、水腫,體現「合主逆氣而洩」之效。
學術延伸
合穴與五行學說相關,陰經合穴屬水(如肺經尺澤),陽經合穴屬土(如胃經足三里),透過五行生剋強化調治效果,如「虛則補其母」,脾虛者可補其合穴陰陵泉(屬水,水為金之子,土之孫)。
附:十二經合穴一覽
- 手太陰肺經:尺澤
- 手陽明大腸經:曲池
- 足陽明胃經:足三里
- (餘經依此類推,此處略)
合穴之運用,深植於經絡氣化理論,為針灸調治腑病及氣血失衡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