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合邪

定義
合邪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指兩種或以上的邪氣相結合侵犯人體,或內外邪氣相互勾結致病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強調疾病成因的複雜性,常涉及多種邪氣交互作用,使病情更為纏綿或深重。

內涵與分類

  1. 內外合邪
    指外感邪氣與內生邪氣相結合致病。如《素問·咳論》所述,肺咳的形成即因「外寒」(皮毛受邪)與「內寒」(寒飲食傷肺)共同作用,導致肺氣失宣而咳。此類病機常見於表裏同病或臟腑功能失調兼感外邪的情況。
  2. 邪氣相兼
    指多種外邪同時侵襲人體,或病證表現出複合性邪氣特徵。例如:

    • 風寒濕邪:常見於痹證,關節疼痛遊走(風)、遇寒加重(寒)、腫脹重著(濕)。
    • 濕溫:濕邪與熱邪膠結,症見身熱不揚、胸悶苔膩,病情纏滯難解。
    • 燥熱:燥邪耗津,熱邪傷陰,共見口鼻乾燥、煩渴、乾咳少痰等。

病機特點

  • 邪氣互結,病情深重:合邪致病往往較單一邪氣更為頑固,如風寒濕痹久治難癒。
  • 病位多層:可能同時影響表裏、上下或多個臟腑,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的「表裏俱實」證。
  • 證候錯雜:臨床表現兼具各邪特性,如濕溫病既有身熱(熱邪)又見胸痞苔膩(濕邪)。

經典論述
《內經》除「肺咳」範例外,《痺論》亦提到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。」說明合邪是痺證的核心病機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對「太陽少陽合病」「三陰合病」的辨治,亦體現對合邪致病的重視。

臨床意義
中醫辨治合邪需明辨邪氣主次與兼夾關係,如治風寒濕痹需分清风重、寒重或濕重,用藥時或祛風勝濕,或溫散寒邪。此外,內外合邪者須標本兼顧,如肺咳需外散風寒、內溫肺氣,方可收效。

總結
合邪理論體現中醫對病因多元性的認識,強調疾病發生發展中邪氣間的協同作用,為臨床辨證與組方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