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合顱

合顱,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,乃「腦戶」之異稱。腦戶屬督脈要穴,位於頭部後正中線,當枕骨粗隆上緣凹陷處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經絡歸屬
    合顱(腦戶)隸屬督脈,督脈總攝諸陽,上行巔頂,貫脊屬腎,與腦、髓關係密切。此穴又為督脈與膀胱經之交會,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故合顱兼具調節陽氣與表裏之效。
  2. 穴性與主治

    • 局部作用:主治頭項強痛、眩暈、癲癇,因穴位近腦,可調腦府氣機,緩解髓海失養所致之疾。
    • 遠治作用:透過督脈絡腎屬腦之特性,可間接影響神志,用於驚悸、失眠等症。
    • 古籍記載:《針灸甲乙經》述其主「頭重項痛,目不明」;《類經圖翼》則強調其治「中風癲疾」,反映其鎮靜安神之效。
  3. 針刺與配伍

    • 針刺時需謹慎,因穴近延髓,傳統多主張平刺或淺刺,現代臨床亦重視解剖安全。
    • 常配伍百會、風池以增強醒腦開竅之功;若兼見腎虛髓虧,可配腎俞、太溪以滋腎填髓。

歷史淵源
「合顱」之名,寓「顱骨相合」之意,強調其解剖位置於枕骨縫合處。隋唐以降,針灸典籍多沿用「腦戶」正名,然「合顱」仍見於部分文獻,作為別名流傳,體現中醫穴名演變之多元性。

此穴之應用,深植於中醫「頭者諸陽之會」的理論,透過調節督脈氣血,影響周身陽經,展現中醫整體觀與經絡學說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