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合劑
合劑為中醫方劑學名詞,指將中藥複方經水煎煮、濃縮後製成的內服液體製劑,或以中藥提取物加水調配而成的成品。此劑型由傳統湯劑演變而來,既保留了湯劑「隨證加減、辨證施治」的用藥特色,又進一步改良了製備與服用方式,成為現代中醫臨床常用的劑型之一。
合劑的製備與特點
- 製法演進
合劑以中藥複方為基礎,將藥材煎煮後過濾,再濃縮至一定體積,或採用現代提取技術(如醇沉、離心等)精製有效成分,最後以水為溶媒調配而成。相較於傳統湯劑需臨時煎煮,合劑可預先批量生產,便於保存與攜帶。 -
劑型優勢
- 保留湯劑特色:合劑沿用中醫「君臣佐使」組方原則,藥效與湯劑相近,能隨病症靈活調整處方。
- 服用便捷:濃縮後的合劑體積較小,每次服用量通常為10–20毫升,大幅減少患者煎藥的繁瑣步驟。
- 穩定性高:部分合劑可添加適量防腐劑或採用滅菌技術,延長保存期限,適合現代生活節奏。
合劑與其他劑型的區別
- 與湯劑比較:湯劑為臨時煎煮的藥液,藥味與劑量可隨證加減,但耗時且不易保存;合劑則標準化程度較高,雖靈活性稍減,但更適合慢性病或需長期服藥者。
- 與口服液比較:部分中藥口服液與合劑製法相似,但口服液多為單方或小複方,且可能添加矯味劑;合劑則以複方為主,強調傳統方劑的配伍理論。
臨床應用
合劑廣泛用於內科、婦科、兒科等領域,例如:
- 四物合劑:源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由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組成,用於血虛證。
- 小柴胡合劑:出自《傷寒論》,和解少陽,治療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證。
總結
合劑結合了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製藥技術,既維繫湯劑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精神,又提升了用藥的便利性,成為銜接古今的重要劑型。其發展亦反映中醫藥在當代社會中的適應與創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