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合骨
合骨為中醫骨傷科名詞,指足部內踝之俗稱,出自清代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:「在內者為內踝,俗名合骨。」此名稱反映了中醫對骨骼結構的細緻觀察與臨床術語的地方性特色。
從解剖學而言,合骨(內踝)屬脛骨下端向內側的突起,與外踝共同構成踝關節之骨性框架,主司足部內翻、外翻及負重功能。中醫理論認為,踝部為「筋骨之會」,與肝腎二臟關係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故踝關節損傷或疼痛常與肝血不足、腎氣虧虛相關,治療時除局部手法整復外,亦需調理肝腎,以固根本。
在傷科診療中,合骨部位常見損傷如「踝骨錯縫」(踝關節微小錯位)或「筋出槽」(韌帶損傷),手法上常採用「端提捺正」復位,配合局部敷藥以活血化瘀。明代《跌損妙方》亦載有針對踝部傷痛的方劑,如當歸、紅花等,強調氣血並治。
此外,合骨周邊經絡分布密集,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經)均循行於此,故針灸治療踝疾時,常取太谿、照海等穴,以通調經氣。此處亦為「踝三針」療法之重要施術部位,用於緩解痹證或扭挫傷。
綜觀之,合骨之名雖為俗稱,然其臨床意義深遠,既體現中醫對局部解剖的認識,亦融合臟腑經絡理論,成為傷科與內科調治交匯之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