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伏水土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不伏水土腫,病證名。因水土不習慣而發生的水腫、下利、食減、煩滿等症。見《諸病源候論.水腫病諸候》。謂人乍離原來的生活環境,氣候既殊,水土亦別,因而生病,故雲不伏水土。其病狀為身體虛腫,或下利不能食,煩滿氣上也。治宜胃苓湯。

《諸病源候論.水腫病諸候》原文:

不伏水土腫者,人乍離本土,氣候既殊,水土亦別,故生此病。其病狀為身體虛腫,或下利不能食,煩滿氣上也。治宜胃苓湯。

胃苓湯方:

茯苓三兩,澤瀉三兩,白朮三兩,豬苓三兩,桂枝三兩,白術三兩,甘草二兩,半夏半升,乾薑三兩。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溫服三升,日三服。

不伏水土腫是由於人們離開了原來的生活環境,氣候和水土都發生了變化,身體不適應而引起的水腫、下利、食減、煩滿等症狀。

治療不伏水土腫,可以用胃苓湯。胃苓湯由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豬苓、桂枝、白術、甘草、半夏、乾薑等八味中藥組成。用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滓,溫服三升,日三服。

胃苓湯具有利水消腫、健脾益氣的功效,可以緩解水腫、下利、食減、煩滿等症狀。

不伏水土腫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多發於春夏季節。如果出現水腫、下利、食減、煩滿等症狀,可以服用胃苓湯進行治療。

胃苓湯具有很好的療效,但是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。如果症狀嚴重,需要及時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