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伏水土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不伏水土腫

病證名,指因遷居異地,水土不服而引發之水腫、泄瀉、食欲不振、胸悶煩滿等症候。此證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水腫病諸候》,其病機源於人體驟離故土,氣候環境驟變,水土性質相異,致臟腑氣機失調,水濕運化受阻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人體與所居之地之氣候、水土相應,形成「天人相應」之平衡。若遷徙異地,風土迥異,脾胃受擾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則為水腫;濕濁下注腸道則見下利;脾胃虛弱則納差;氣機壅滯則生煩滿。此證多見於遠行遷徙之初,尤以脾胃素虛者易罹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水腫:輕則面目浮腫,重則四肢及全身腫脹,按之凹陷。
  • 胃腸症狀:泄瀉清稀,脘腹脹滿,食欲銳減,甚則嘔惡。
  • 氣機不暢:胸膈煩悶,呼吸短促,或伴輕微發熱。

治法方藥

健脾化濕、調和氣機為主,傳統常用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減)治之:

  • 蒼朮、厚朴:燥濕健脾,行氣除滿;
  • 陳皮、茯苓:理氣和中,滲利水濕;
  • 澤瀉、豬苓:導濕下行,通利小便;
  • 桂枝:溫陽化氣,助膀胱氣化。

若兼表證微熱,可加藿香、紫蘇葉宣散風濕;若泄瀉甚者,佐白朮、山藥以固脾止瀉。

其他中醫觀點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水土不服者,可先服藿香正氣散調理中焦,適應環境後再辨證施治。另《景岳全書》強調,此證雖屬外感水土之異,實與內在脾胃虛弱相關,故遷居後宜飲食清淡,逐步適應,輔以參苓白朮散類方藥培補脾土。

此證預後多良,待氣機調暢,水土漸服,症狀自緩。然若遷延不愈,需進一步辨析是否夾雜他證(如濕熱、脾腎陽虛),隨證調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