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谷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合谷刺:中醫針刺技法詳解

定義與源流

合谷刺,又稱「合刺」,為中醫傳統「五刺」技法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官針》。其名「合谷」非指穴位,而是形容針刺後形如雞足分叉之狀。此法專注於分肉之間(肌肉層),以治療肌痺等與脾相關之疾,體現中醫「以應五臟」的治療思想。

操作特點

  1. 進針手法

    • 先直刺或斜刺進入肌肉層,得氣後退至淺部。
    • 繼而分別向左、右兩側斜刺,形成三向針刺軌跡,狀似雞足分叉(故稱「左右雞足」)。
    • 部分醫家延伸為「三針同用」或「四針並刺」,以擴大刺激範圍。
  2. 經絡與層次

    • 針刺深度著重於「分肉之間」,即肌肉與肌肉間的筋膜間隙,符合《內經》「刺肉無傷脈」的原則。
    • 透過多向刺激,同步激發局部經氣,兼調脾經(脾主肌肉)與所在區域的經絡氣血。

臨床應用

  1. 主治範疇

    • 肌痺:肌肉麻木、疼痛或萎弱不用,屬風寒濕邪客於分肉之證。
    • 脾系失調:因脾虛濕困所致的肢體困重、運動不利,或代謝性肌病(如中醫「肉痿」)。
    • 筋結病灶:針對肌肉黏連或氣滯血瘀形成的條索狀結節。
  2. 配伍思路

    • 常配合「燔針劫刺」(溫針法)加強溫通效果,或結合「浮刺」淺層透邪。
    • 按《內經》「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」之理,可佐以苦溫藥內服(如蒼朮、白朮)。

理論延伸

  1. 與五臟相應

    • 五刺中,合谷刺歸屬「脾之應」,因脾主肌肉,故此法透過調節分肉氣血,間接影響運化功能。
    • 《素問·痺論》云:「肌痺不已,復感於邪,內含於脾。」合谷刺可阻斷病邪內傳之路。
  2. 後世發展

    • 明清醫家將此技法應用於「阿是穴」或痛點治療,發展出「多向透刺」的變通手法。
    • 現代針灸學中,類似思路可見於「芒針透刺」或「叢針刺法」,均強調立體式刺激。

此刺法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哲學,透過多向導氣,達到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之效,為針灸治療肌肉病變的重要傳統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