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環握法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環握法
環握法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診斷手法,主要應用於肩、肘、髖、膝等大關節損傷之檢查與評估。此法透過醫者雙手協作,一手固定關節半週,另一手引導患肢進行被動運動,藉由觸診感知關節動態變化,以辨別脫位、軟組織損傷或復位後之吻合狀態。
操作要領
- 固定與引導:醫者以單手環握患處關節半週,掌心貼合骨突或韌帶走向,施以穩定之力;另一手輕握肢體遠端,依關節生理活動方向(如屈伸、旋轉)緩慢帶動,動作需柔和連貫,避免加劇損傷。
- 觸診感知:重點在於環握之手細察關節間隙、骨端相對位置及周圍筋絡之張力變化。若遇脫臼,可觸及關節盂空虛或異位骨端;若為筋傷(如肌腱滑脫、韌帶撕裂),則可能出現局部壓痛或異常摩擦感。
- 復位驗證:整復後再度施以環握法,確認骨端回納至關節盂中,且被動活動時無彈響或阻滯感,表示復位成功。
中醫理論依據
環握法體現「以手捫之,自悉其情」的傳統診治理念,符合《醫宗金鑒・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「手摸心會」之原則。其原理在於:
- 經筋與骨節關係:透過手法感知十二經筋是否鬆緊得宜,若筋弛則骨節失穩,筋急則活動受限。
- 氣血運行判斷:關節周邊觸之溫涼、腫硬或瘀滯,可推測氣滯血瘀程度,輔助辨證用藥。
臨床應用
- 肩關節脫位:環握肱骨頭時,若感知其向前或後方移位,伴隨方肩畸形,可確診前脫或後脫。
- 髖關節後脫:被動屈膝旋轉下肢時,環握股骨頭之手可察其不在髖臼內,且患肢呈內收內旋狀。
- 膝部筋傷:如半月板損傷,於環握膝眼穴附近施以旋轉動作,可能誘發關節內彈響或疼痛。
此手法結合動態觸診與中醫整體觀,不僅用於診斷,亦為後續手法治療(如端提、捺正)奠定基礎,展現中醫「手法即診法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