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環跳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環跳針
環跳針為中醫針具之一,首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鑑》,屬「長針」之列,其形制特點在於針身較常規毫針更為修長,針尖銳利而針體堅韌,專用於深刺或透刺特定穴位,尤擅治療經絡深處痼疾或筋骨關節之症。其名「環跳」,一說取自足少陽膽經之「環跳穴」,此穴位居髖部,主治下肢痿痹、腰腿疼痛,需深刺方能得氣,故長針於此類穴位施術時,亦被泛稱為環跳針。
源流與形制
《靈樞·九針論》載長針「長七寸」,主攻「深邪遠痹」,後世醫家據此發展出不同規格的長針,環跳針即屬此類。其針長多介於3至5寸(約7.5至12.5公分),直徑略粗於毫針,以確保深刺時不易彎折,適用於肌肉豐厚處或需穿透筋膜層的病症,如坐骨神經痛、頑固性腰臀痹證等。
臨床應用
環跳針之運用,首重辨經取穴與手法:
- 取穴原則:以環跳穴為代表,亦適用於肩髃、陽陵泉等深層穴位,或阿是穴(壓痛點)之深部刺激。
- 刺法特點:
- 透刺法:一針透達多經,如環跳透居髎,兼調膽經與膀胱經氣血。
- 蒼龜探穴:先直刺至深層,再提針換向,如龜入土四探,以搜剔絡脈瘀滯。
- 病症對應:
- 痹證:深邪久客筋骨,致氣血壅滯者,以長針導氣破結。
- 痿證:配合「燒山火」手法,從陽引陰,振奮經氣。
理論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針各有所宜」,長針之設,正為應對「病深針淺,病氣不瀉」之況。環跳針透過深刺,直接激發經氣,調和營衛,尤契合《難經》「刺營無傷衛,刺衛無傷營」之深淺分治思想。此外,其形制暗合「九針以應九變」之古義,為「輸刺」(直入直出,深納之)的典型工具。
此針具之運用,需基於紮實的經絡辨證與解剖知識,方能發揮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之效,體現中醫「針達病所」的治療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